§§第六章 心意拳内功功法
§§§第一节 什么是心意内功?
心意拳是内外兼修,内外家兼顾的拳术,其技击作用已被广大练习者所知道,但其内功及养生作用却很少人谈及。实际上,心意拳是一门内涵和意义很深的拳种。要研究好心意拳,不把它的内在的涵意挖掘出来不行。连外国人都知道我们中国的心意拳里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不可言传,只有练者自己能够体会出来。所谓:“内”就是指心意拳的内功,内劲,内气,内力;就是指心意拳的伸筋腾膜,松筋拔骨,骨节齐鸣,就是内丹的养炼,真精、元神、真阳的扶持和培植。下面我就心意拳的内功功法作一些介绍。
心意拳的内功就是丹田功,也就是“意守丹田”。意守丹田是心意拳的修炼内壮的主要修炼方法,可是,意守丹田是不容易静下来的,古人说:“心猿意马最难收”,所以要练静功就得克服杂念丛生。心意拳是动功,练的就是猴形、马形等十大真形。练起来,混身一动无不动,却要在动中求静,在动中运气于丹田。这样长期的锻炼,就能达到丹田气足的内壮目的。这种以意化形,以形炼意的锻炼,不但丹田气足,以意领气,以气引力,精、气、神充足,而且肢体灵活,身法快捷,方能达到上乘心意武功的目的。
§§§第二节 什么是丹田?
丹田有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上丹田:有说即头顶百会穴,有说在两眉间印堂穴,有说在人中。中丹田:有说在膻中穴(心窝),神阙(脐中),肚脐为前丹田,阳关命门为后丹田。下丹田:有说在脐下三寸,胳内一寸三分,脐下二寸,脐下一寸半;有说在会阴;有说在涌泉穴。练心意拳的人认为:下丹田是指脐下气海穴,这是人的中部,就应意守这部分。这地方练好了,“练成丹田混元气,走遍天下无人敌”。
§§§第三节 怎样练心意内功?
具体可分以下步骤。
1.抱丹田
早晨(寅时最好)选一空气清新、有松柏树丛处或者湖泊河水边,自然站立,左足向左开一步,与肩同宽,两足平行而立,身体微下蹬,膝稍弯曲,头直目正,身端气静,松肩垂肘,十指揸开,手心向内置与腹前,两手相抱若抱球状;此时要身体似站非站,似坐非坐,面部似笑非笑,意守丹田部位;随意呼吸,莫令耳闻,这样站立一段时间后,再作下一动作。
2.转丹田
立正站定,左脚向左开一步,与肩同宽,意守丹田,然后以意领气,以丹田为圆心,自左向下,再向右,再向上(顺时针方向)
转36下,吸一口气咽下,下沉丹田;再逆时针方向转32下,再吸一口气咽下,是为转丹田。
3.晃丹田
立正站定,然后左脚向左开一步,与肩同宽,全身放松,用腰部带动,自左向右作水平面弧形晃动,但要意守丹田,以丹田为圆心,先随意呼吸,然后再由左向右作弧形晃动。当身体晃动时,身体转向左半周时吸气,吸气时舌顶上腭;当身体转向右半周时呼气,呼气时舌顶下腭。晃动时要松肩松胯,全身不得有一丝呆板之意,共约36下。这样的平面弧形转动,可以使带脉得到锻炼。
4.揉丹田
如前两脚立正站立,左脚向左开一步,与肩同宽,两手虎口张开对称放在丹田两旁,以丹田为圆心,自左向右作弧形运动,也是吸气时舌顶上腭(搭鹊桥),呼气时舌顶下腭,约36下。
5.击丹田
如前两脚站成与肩同宽,全身放松,然后伸左脚向左前方上半步,两臂似鸟展翅一样向后用力展开,为白鹤亮翅。舌顶上腭吸气,然后左脚后收,与右足并齐,两掌一齐向丹田两边猛击,同时屈膝下蹲,注意沉胯收臀,不使臀部后突。舌顶下腭呼气,计36下。此为左式,右式动作方向相反。
6.折丹田
以轻步站开始。上左步落地后,左手掌心向内,五指揸开向上向右腮护去;再上右步落地后,右掌心向内,五指揸开向上向左腮旁护去。然后两掌交叉一齐向前扑去,扑时叩首,为“以首磕碑”,呼气;起时吸气。这样腹部会得到压迫的锻炼,丹田也会充实起来。
7.搓丹田
此功法有好几种形式。如在室内、院中,可取一木凳,随意坐下练习;如在室外,则右脚在前,左手掌心向上,放在右腿上,右手掌心向下,两掌相合。右掌从左掌上向前向下斜搓去,直到手不能再伸时,呼气。然后翻转双手,右手掌心向上,左手掌心向下,右手掌回抽,吸气,气贯丹田。如此36下。
再换成左脚在前,蹲成鸡步,右掌心向上,放在左腿上,左掌心向下,两掌相合,左掌从右掌上向前向下斜搓去,直到手不能再伸时,呼气;然后翻转双手,左手心翻往上,右手心向下,左掌往回抽,吸气,气贯丹田。也36下。
8.喷丹田
两脚立正,并脚而立,两掌从左、右胯旁,手心向上,升到胸前交叉;左掌心向右腮,五指揸开向上;右掌心向左腮,五指揸开向上;右手臂放在左手臂外,吸气。然后一齐向前猛然推去,为“婴儿击食”。推出时喊“喝”,呼气。一共36下。
9.提丹田
立正站定,右手领左手,高举在头部;右手掌心向左,五指揸开向上;左手掌心向右,五指揸开向上,附在右肘处,助右臂向上挑出。右脚尖翘起,向空中吸气。然后两手像握住天的把手一样,用力一齐向下拽,两肘打坠劲,坠至右手臂落到胸前,结合下蹲呼气。此为右式,其左式动作相同,只是方向相反。这样手起吸气,下坠呼气,计36下。通过强行呼吸,丹田气足,内气鼓荡,能达到内壮的目的。只有内壮才能力源丰富,劲力浑厚,用之不尽。
§§§附:心意拳的练法
为了帮助初学心意拳者更好地掌握心意拳术,现在将心意拳的手法、步法、身法和桩法介绍出来,供初学者研究、掌握。
一、心意拳的手法
1.掌 五指自然揸开,掌心内为荷叶掌。拳谱要求:“出手如钢锉”例如“搓把”、“虎扑把”等。
2.拳 四指紧握,大拇指压在食指、中指上。拳谱要求:“攥拳如卷饼”,例如“横捶”等。
3.爪 五指先自然揸开,再五指指尖(第一节)往回勾。拳谱要求:“这如钩杆”,例如“龙探爪”等。
4.勾 五指撮在一处,弯曲如钩。本已是勾手,所以更应该“回手如钩杆”了,例如“猴掏心”等。
5.蛇形手 食指、中指揸开直伸出来,其余三指回缩在后,即大拇指压在无名指和小手指上,例如“蛇缠手”等。
6.鹰捉手 右手掌五指揸开,掌心向前,五指向上;左手也五指自然揸开,掌心向右,五指向上,用左掌掌根置右掌虎口上,例如“鹰捉把”等。
二、心意拳的步法
1.鸡步 又叫快步,这种步法在心意拳中既轻灵又快捷,故又叫快步。练时要走动脚下无声,而行进时两胫相摩,腿部带有风声为最佳。鸡步上身时,行走如偷袭,悄然近敌而敌人还没觉察出来。
按轻步站一式说明。如左手左脚在前,左脚要内扣,约与中线成45°或35°角;右脚在后,要站在中线上,脚掌五趾向前。两脚前后不断交替。前足向前踩时,身体也随之向前,其身始终保持侧身,但要保持中正、中和;身要如竹瓦一样,不可成单片之势;不可有前俯后仰、左歪右斜之势。后腿向前时,要腿从肚里掏出,又有人叫“肚里出腿”。掏腿时身子要矮下为缩势;落足时要身起为展势。两腿要合劲,胯要里收而裆要扣,出脚时要带有“卷地风”之意。如此循环前进。
2.寒鸡步 这是鸡步的一种。所谓“寒鸡”就是指鸡在寒冬腊月天,大雪纷飞时,一只腿站立,另一只腿收进裆下,并不是真的缩进肚内,而是在肚下羽毛中,这样既可以取暖保温,又可随时用缩起之足蹬击敌人。这种收足的作用,一是护裆,二是护喉(鸡嗉),三可练出单腿之支撑力。
3.双屈步 鸡步的另一种变形。如前鸡步,但站式较鸡步高,仍要将裆部合住,扣裆提谷,双膝前挺;双足全掌着地,十趾抓地为双屈步。
4.跪膝步 如前鸡步,但式子较矮,且后腿几乎跪在地面上,后脚跟欠起离地。现在有很多人练形时喜欢此步,认为架子低可以多出功,很多人也认为是鸡步,岂不知此乃鸡步的变形,应为跪膝步。
5.牮柱步 又有人把它叫作虎步,因为此步绝大多数体现在“虎扑把”这一动作上,故名。此步应站成前腿弓、后腿挺直。前腿屈膝与地面成90°,自腿至膝至足要正而直,膝尖要与足尖垂直,膝尖不能超过足尖;后腿蹬直,后足尖仍向前方,但后足跟不能欠起离地面,足跟离地武术上叫“拔根”,两足十趾均要抓地。要前脚与中线成45°角,后脚与中线平行但后脚跟不得拔起,全身也成一斜直线。此式要全身形成牮杆之箭式,即从脚后跟到头部要成一条直线,不得有凹凸处。有人把它叫作左弓右箭步或者右弓左箭步。此步不宜过大,过大则势低、势散,难为周转变化。
6.坐盘步 又有叫“龙盘步”的。因为此步多用在“龙缩身”或者“枯树盘根”动作中。练时如左腿在下,则左脚五耻斜向上,足心斜向右前方;如右腿在下屈坐,脚心也斜向左方,脚跟拔起,臀部坐于右脚跟上,为坐盘步。所谓坐盘步一定要矮身才行,是心意拳的底盘架式之一。
7.剪子股 如前坐盘式,稍站起,两腿交叉成剪子股式。此剪子股式有高有低。上身的两臂交叉则为上部剪子股式。
8.转轮步 此为防止有人从背后偷袭而设。如前之坐盘步或者剪子股式,左足在前、右足在后时,急速向右后转身成右足在前、左足在后式,为右转法;如右足在前、左足在后,急速向左转身成左足在前、右足在后式,为左转法。
9.过步(鸡步践蹿) 左足在前时,因与敌方距离较远,非垫一步不能到敌前,这时即要左足向前垫一步再上右步。右足落地立定后仍上左步,为过步。此步法如在“四把捶”中则为“过步践蹿”。
10.箭步(虎步箭穿) 左足在前,过右步,是为箭步。如果变为虎步箭穿,就要左足在前,以右足在后为支撑,先上左足,再用左足垫一步,急速上右足跨一大步,落地后再前跨一大步,上左足,成左牮柱步。
11.串步 此步犹似垫步,即后足垫也。例如左足在前,右足在后,要上左足时不是先上左足,而是在后之右足先垫一步,再上左足,这样走起来即为串步。
12.后退步 此步是当敌人进击的冲力过猛,我不能以硬碰硬应付时,就要以退为主,避开其锋,再进行反击。若左步在前,则退时将左足退到右足后半步,其实此提回是虚;当敌力已过时我再向前进左步,这也就是心意拳的所谓“半步捶”,此为半退;若敌人向我击来时我后足(即右足)先退,则左足一定也要跟着向后退到右足旁,这为全退。
13.跟步 此步型也像鸡步,只不过前足进一步,后足立即跟上,前足在前,后足仍在后而已。所跟之足全掌落地后足跟不能欠起,一定要落地。
14.三角步 也有叫“之”字形步。当敌人发足向我踢来时,我起足绕过敌足而向敌腿后插去,运动路线为“之”字形(三角形),故又名三角步。
15.闪步 即敌向我进攻,我向旁闪躲的步法。这种闪躲既可向左也可向右躲闪。但闪时一定要一足先跳起落地,而另一足立即跟上落在先落地的足旁。如敌向我用右拳击来,我向敌人右边躲闪,即我必先向敌右方落左足,再把右足也落在左足内侧;反之亦然,此即为闪步。
16.并步 前后两足原本拉开距离,将前足往后与后足靠在一起,两足相并,是为并步,例如后退步“婴儿击食”就是并步。或者一足在前,后足前进与前足一起相并,也是并步。
17.熊形步 此为“黑熊探掌”的熊形步。此步一足在地,另一足向前顺地面探出而后落地,但要手随足进,足随手到,两足皆然。
18.独立步 此步多为一足提起,另一足支撑在地,又叫独立势。也有叫此步法为四平步的,因为当一足提起时足要提成平面(不能足尖向下),与地面上的足和两手成四平状态,故名。
19.猴竖蹲步 此步其实也是身形,即右足全掌着地,左足虚在左前方用左足跟着地,足掌竖起,五趾向上,裆要内合,为猴竖蹲步。
20.龙行步 此步与龙盘步所不同者,单用在“龙形挂腿”上,即如左足上前落地后,小腿要与地面成90°角,左手也上前,手尖与足尖要一致;右足在后,腿要弯屈成单屈腿,但右足一定要全脚掌着地,足跟不能欠起。
21.蛇行步 此步用在“蛇形缠手”上,即左足前出,落地后再向后退回,退回后再向前踩出。右足也一样,当左足落地后再进右足,落地后提回,再向前踩出。此步法让敌人不知其所以然,始终像有一足在悬空一样,其实每足都是虚的,而每足又都是实的;这样虚虚实实、实实虚虚,奥妙莫测,让敌方不易对付。
22.提踵摩胫 胫是人的小腿的泛指,如果认真分析:小腿外侧的一根骨头是腓骨,人的两根腓骨当然互相摩不上啦!但人的内侧胫骨上端骨和下端踝骨均突出于胫骨。我曾作过多次实验,两胫骨不易相摩。古人所记“屈踵摩胫”,有待后人的再证实。我认为宜将“摩胫”改写为“提踵(人的脚后根叫踵)摩胫”。我想古人的意思无非是告诫心意拳的初学者在提腿踩步时要上合裆、中扣膝、下部两小腿尽量相靠,保护自己的裆部不被敌人攻击,除此而外不知还有其他意思否?
三、心意拳的身法
心意拳的身法可概括为八个字,那就是一曰顶,二曰扣,三曰圆,四曰敏(毒),五曰抱,六曰垂,七曰曲,八曰挺。桩法站定或者拳式站定必须此八字俱备,才能蓄力养气,借以御敌而使敌对我无所作为,我静以待敌而敌对我失其进机,这也是心意拳术所特有的要求。八字中每一字各有三事,三八共二十四事。我将古谱分析释义如下,以便和大家共同研究交流,从而能弘扬心意拳文化。
一曰三顶:三顶者何?头上顶有冲天之雄,掌外顶有推山之功,舌上顶有吼狮吞象之容,是为三顶。
释义:什么是三顶呢!第一,“头上顶有冲天之雄”,指头为诸阳之首,为一身之主宰。头上顶是指后脑骨要竖直。头上顶则后三关容易贯通,内气因之容易上达泥丸宫穴而养性。第二,“掌外顶有推山之功”:是指掌根靠腕部之月牙处的高骨至小指处外顶,则气贯周身,不但可以增加手部的力量,又能获得伸筋拔骨增力的效果;并且能力达四肢,劲贯全身;手掌部的劳宫穴还是出气和吸气的关窍。第三,“舌上顶有吼狮吞象之容”:舌上顶可以催齿,能导引上升之肾气,下行可以引气归人丹田,以固命门,从而达到内壮和强身健体的作用。是谓三顶。
二曰三扣:三扣者何?两肩要扣则气力到肘,两掌要扣则气力到手足,牙齿要扣则筋骨紧缩,是为三扣。
释义:什么是三扣呢?第一,“两肩要扣”,则前胸空阔,可以增大两肩、两膀之间的合力,并且可以促使肩的三角肌的聚合,使肩部根节的力能发出,使气力到肘。第二,“两掌(手掌、脚掌)要扣”:掌指扣,能使手的劲力保持合劲,且能增加手指的顶劲和掌根的顶劲,使劲力到手;足趾扣,可以使下盘有力,并能体现出心意拳的踩踏劲,使桩步力厚,下盘稳固,根基有力;牙齿扣,使舌顶上腭搭到鹊桥穴,任、督脉通气而全身筋骨紧缩,以便展放有力。是谓三扣。
特别说明:心意拳虽和形意拳是同一门拳术,但在长期传授和发展中有了一些变化和不同。为了心意拳的初学者有章可循,特在心意拳的理论中将与形意拳不同处标出,以便参照学习。
此处三扣与《形意拳谱》说法不同的是第三。《形意拳谱》是说:“两肘扣”、“手指足趾扣”,并说手背、足背要扣则周身力厚。心意拳的第三扣是“牙齿要扣”,读者可以自己体悟和理解。
三曰三圆:三圆者何?脊背要圆则力催身,前胸要圆则两肱力全,虎口要圆则勇猛外揎,是为三圆。
释义:什么是三圆呢?第一,“脊背要圆”,是含胸拔背的一种身形。含胸前面已经说过,可以使前胸空阔;拔背则背圆,即脊背的上下椎骨呈现纵向圆弧形,身体可以产生一种弓力,拳谱上有“身如弩弓,手似药箭”的说法。无弓不弹,可以突然发力,其力催身。另外,脊背圆则尾闾中正,精气贯顶。第二,“前胸要圆”,可使两膀力合,两肋力全,心窝微收,呼吸通畅,气降丹田。第三,“虎口要圆”,可以使力透劳宫穴,气力贯指,则手自然有裹抱力。是谓三圆。
四曰三敏:三敏者何?心敏要如怒猫捉鼠,眼敏要如饿鹰观兔,手敏要如扑羊猛虎,是为三敏。
释义:什么是三敏呢?敏是快捷的意思。心敏要如怒猫捉鼠,其速度之快,扑捉之准,非寻常可比,在扑捉之前要随机应变,意占敌先。眼敏要如饥鹰观兔,是讲鹰已饥饿,为了活命和生存,它在高空俯视大地能预察机宜,见了兔子毫不迟疑地要拼命捉拿。手敏要如扑羊猛虎,是说先发制人,既狠且快。是谓三敏。
说明:此处《形意拳谱》上是说三敏为三“毒”。但解释仍为心毒、眼毒、手毒,心不毒则意懒,眼不毒则心缓,手不毒则被制。但又说:“也有称‘三毒’为‘三敏’者”,可见心意拳谱在前,《形意拳谱》在后,原谱是“三敏”而后人改之。我个人认为既然心意拳较早于形意拳,为了追求古典和原貌,还是遵从古老原始一些的拳谱为好。至于注解对错如何,大家可以探讨。
五曰三抱:三抱者何?丹田抱气气不外散,心气要抱临敌有主,两肘抱肋出入不乱,是为三抱。
释义:什么是三抱呢?三抱是丹田要抱气,可使气不外散,神聚两眼,气降下腹,力有来源,有气则有力,有力则勇猛击敌,准而有效。心气要抱,遇敌不慌不乱,意占敌先,心勇胆壮,心细身灵,心狠手毒,出手快捷。两肘抱肋何以能出入不乱呢?因为肘肋相合,身劲乃生,又能顾护肝脾;两手出入,终不离心,抢占中线,迎敌接手时不致被制。是谓三抱。
说明:此处《形意拳谱》上是说三抱之一是“智勇要抱身”。我认为“智勇”乃是由心而生,故还是心意拳谱的“心气要抱”较为合适。因为“心”主思,而“智勇”是由“思想”支配的。
六曰三垂:三垂者何?气垂则气降丹田,肩垂则力聚肘前,肘垂则两肱自圆,是为三垂。
释义:什么是三垂呢?三垂是气垂则气降丹田,虚胸实腹,气聚力会,下盘重心得以稳固,身稳如山。肩垂则力聚肘前,是说两肩下垂则可臂长而活,肩催到肘。肘垂则两肱自圆,能使劲气到手,不仅使上肢有力,并且两肱自圆可加固两肋。是谓三垂。
七曰三曲:三曲者何?两臂宜曲,两腿宜曲,两腕宜曲,是为三曲。
释义:什么是三曲呢?一是两臂弯曲,上肢力量丰厚,然过曲则无力,所以正确的曲应是似曲非曲、似直非直,两肱曲弓如半月才是合适的曲。二是两腿宜曲,指下肢要站成双曲步型,要曲如半月则力厚而根深蒂固,桩步稳当,下盘有力,迎敌击敌,不失中心,根基如山岳。三是两腕要曲,手腕要如半月则力凑,只有掌根弯曲才能使掌根之力浑厚。是谓三曲。
八曰三挺:三挺者何?项颈挺则头部正直,腰部挺则力达四梢,膝挺则气力浑厚,是为三挺。
释义:什么是三挺呢?一是项颈挺则头部正直,精气贯顶,气达百会穴,还可以使下颏内收而护喉。二是腰挺则脊骨挺,身形正直,能力达四梢,气鼓全身。三是膝盖挺则劲力浑厚,且能拔起全身之劲力,坚固中节,如树生根,遇敌之时稳如泰山,动战时可以调动全身前进后退,转动自如,纵横往来,灵活多变。是谓三挺。
以上八字二十四事,心意拳学练者不可不知。此八字,不光练习桩法桩功要按照此要求去作,就是练习十大真形的单式也要遵行,不然你就练不出真正上乘心意拳法来。
四、心意拳的桩法
心意拳的桩法,前人总结为《桩法九歌》,现介绍如下:
1.身
拳谱指出:“前俯后仰,其身不劲;左侧右依,皆身之病。正而似斜,斜而似正。”因此心意拳的桩功首先要求身体中正、中和,不能有前俯后仰、左歪右斜的毛病,如果身体前俯后仰,则会“其身不劲”。这就是对心意拳桩法的要求,这一点大家都好理解,对“正而似斜,斜而似正”,初学者就不好理解了。但是只要学到鹰式桩或者熊式桩时你就会明白了,这两种桩法就是“正而似斜,斜而似正”的。
总之,初学者在站桩时一定要做到中正、中和而不可偏斜,但又要作到正而似斜、斜而似正,这就是桩法中的正中藏斜,斜中寓正。这样身体上虚下实,气才能归入丹田;气归丹田,气才能有根。
2.肩
拳谱要求:“头宜上顶,肩宜下垂,左肩前领,右肩自随,身力到手,肩之所为。”要求学练者“头顶项竖,沉肩坠肘,下颏内收,闭口扣齿”,而沉肩坠肘就是对肩的要求。要做到沉肩必须头顶,头上顶有冲天之雄,两肩下垂就能臂长而活,就能松肩通气。只有肩下垂,两肩里扣才能作到含胸拔背。只有沉肩才能肩井穴开,气才能顺利地通过肘部曲池穴到达掌部劳宫穴。心意拳还要求肩摧肘、肘摧手,这样久练才能把力运到手上。
3.臂
拳谱要求:“左臂前伸,右臂在肋,似曲不曲,似直不直。过曲不远,过直不力。”要求学练者的臂部似曲不曲、似直非直是因为心意拳对臂和腿的要求是三弯要弯,三月要明,三尖相照。因为人的臂膀过直则少力,过曲则不能达到攻击目标。两臂“似曲不曲,似直不直”,曲如弯月,则劲力内存,用之不完。所以,尽管拳谱上说:“左臂前伸”,但它不是伸得笔直的;右臂在肋则能护住右肋部,但不能夹紧,否则动转就不灵了。
4.手
拳谱要求:“右手在肋,左手齐胸,后者微塌,前者力伸。两手皆覆,用力宜均。”对手的要求是五指揸开,掌心内含,所以站桩时右手(后手)在肋部护肋的话,左手(前手)则高要齐胸,但拳高不过眉,正常情况下是前手与口相平,这就是“拳打口出”。但左手齐胸、左臂不能伸直。前手在前,五指揸开,虎口撑圆,劲力沉稳,劳宫穴通,可以通过劳宫穴吸气吐气。后手在肋,劲力后沉,敌方若想顺手牵羊,我自巍然不动。
5.指
拳谱要求:“五指宜分,其形似钩,虎口圆满,似刚似柔。力须到指,不可强求。”对指的要求是五指揸开,自然屈伸,势如瓦垅。五指揸开往前击敌要“去如钢锉”,但回手时要五指成钩,“势如钩杆”。练时两手十指有虚有实,有阴有阳,其气自通,其力自到,非强求而得也。
6.股
拳谱要求:“左股在前,右股后撑,似直非直,似弓非弓。虽有曲直,每见鸡形。”拳谱曰:“鸡者,基也。”也就是说鸡步是心意拳最基本的步法,那么鸡形也就是十大真形的基本步形了。桩法《九歌》要求“左股在前,右股后撑”,也就是对桩法的站法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为什么“左”在前呢?因为心意拳的阴阳中规定了“左”为阳,“左”为上;“右”为阴,“右”为下。所以,左在前,右在后。而“似直非直,似弓非弓”似乎与对臂的要求一样,因为腿也要有三弯三曲,特别是站桩切忌犯两腿双重之势。
7.足
拳谱要求:“左足前出,右足后跟,前直后斜,提踵摩胫。随人距离,足趾扣定。”
说明:此段文字在《形意拳谱》上是这样的:“左足前直,斜侧皆病;右足势斜,前踵对胫。随人距离,足趾扣定。”
拳谱对足的要求是“左足前出,右足后跟”指的是鸡步桩,心意拳是以鸡步作为基本步法的,其他步法皆从此变化而来。所以,前足一进,后足必跟。这就是拳谱上说的“前脚未起后脚追,后脚未起前脚随”。但前脚起而落地后,后脚提起必须提“踵”摩前腿“胫”部,这就是“提踵摩胫”。而《形意拳谱》中要求“前踵对胫”,就不好理解。“踵”就是脚后根,心意拳要求“提踵摩胫”好理解。但《形意拳谱》要求“前踵对胫”指的是站三体式桩法,所以二者又有不同。
按我多年的练习,前足站定时脚要站在中线的45°角上,所以,前足是微扣的,后足要站在中线上,是后直的,但脚后根不能欠起,这是对鸡步的要求。拳谱又说:“前直后斜”怎样解释呢?这是对“轻步站”的要求:心意拳的开首式为轻步站,要站此桩时则要求站成“前直”即前脚要站在身体的中线上,而“后斜”则是后脚对前脚而言。即右脚先横成与中线90°角,接着后脚跟外展45°,使脚掌斜向右方。这样站法与身体的前面要一致,身体才不会有左扭右曲的缺点。
8.舌
拳谱要求:“舌为肉梢,卷则气降。目张发耸,丹田愈沉。肌容如铁,内坚腑脏。”
心意拳的四梢之一即“舌为肉梢”,拳谱说:“四梢无不齐,五行无不备。”“明了四梢多一精,明了五行多一气;明了三心多一力,三回九转是一势。”可见舌在心意拳中的重要。另外,我们知道,要想保持人体前面任脉和背后督脉的畅通,上面的关口就是舌往上顶,才能搭“鹊桥”,鹊桥通,人的上部气才能通;下部的关口就是会阴穴,会阴通,下部气才通。所以,练心意拳要上部舌顶上腭,下部提谷撮会阴,这样全身才能通气。不要说练心意拳术,就是练其他拳术或者练气功的人,要想打通“小周天”都要如此做才行,不然,你练一辈子气也练不通。
9.臀
拳谱要求:“提起臀部,气贯四梢。两腿缭绕,臀部肉交。低则势散,故宜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