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婴幼儿经络按摩——治已病

婴幼儿按摩治疗的原理是:疏通经络,调畅气机,平衡阴阳,扶正祛邪,固本培元,无任何副作用。而西医基本是以祛邪为主的,抗生素、激素、消炎药等类药物基本都是寒、泄性质的,会伤害人体正气,请家长务必记住这一点。

★中医治病原则是扶正、祛邪,首重扶正

一、婴幼儿按摩治病原理

1.扶正祛邪,扶正为主;正气若存,不易生病

中医常说:“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所以中医治病的大原则是扶正祛邪。

“扶正”,顾名思义,“扶”是扶持、帮助的意思;“正”指人体的正气,它是人体健康的生理环境,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扶正就是通过中药治疗,或者是通过摄入食物营养,或者是通过锻炼、气功、针灸、按摩、精神放松等方法,来扶持人体的正气,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抵抗力;进一步讲,就是消除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改善人体内的整个环境,使身体保持健康状态。

“祛邪”就是运用各种治疗手段祛除邪气。得病说明身体平衡状态已被打破。譬如一个人经常感冒发烧,或者精神状态差,常觉得困,这些都表明身体已经失去健康状态,这时候就需要祛邪,亦即中医所说的“治已病”。

抗生素、消炎药属寒、泻性质,伤人正气,故应慎用★

现在西医的所有治疗手段,总体上讲都算是祛邪的手段,很少有扶正的。比如已经形成了癌症,需要动手术,这就属于祛邪。此外,西医所用的抗生素、消炎药,中医所用的凉茶等泻法,清热、驱寒、便秘时要消导泄下,这些都是属于祛邪的。再比如感冒之后,用中药麻黄发汗解表,这也是属于祛邪的手段。

需要强调的是,西医所用的多数抗生素、消炎药虽然是祛邪的手段,但它们基本都属于寒、泻性质的,会伤害人体正气,所以使用起来要格外慎重。

人体的内部环境就像一个房子。这个房子如果关了窗,里面潮湿、阴暗,肯定会滋生各种细菌和虫子。对付各种病毒、细菌,西医的方法就是发明抗生素。产生这种病毒、细菌,发明这种抗生素;产生另外一种病毒、细菌,就发明能杀死它的另一种抗生素。如果这种病毒、细菌对这种药物产生了耐药性,就要再发明一种新的抗生素。

其实这根本不是治本的办法,因为只要环境不变,不是产生这种细菌、病毒,就是产生另一种细菌、病毒。中医首要重视“扶正”,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就是要改善人体内部的整个环境。就好比,打开窗,让阳光进来,各种细菌自然就不会滋生了。

传统中医讲:“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病已形成,当然要用祛邪的方法,即所谓“治已病”。但应注意这不过是“下工”,乃不得已而为之;真正的好中医十分重视“治未病”,即平时注意保健,注意消除致病因素,以预防疾病隐患,这才是中医所提倡的“上工”。

★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

因此中医治病的大原则是扶正祛邪:扶正在前,祛邪在后。如果平时注意扶正,则“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正气旺,则邪不能侵入人体,人体自然可保健康;反之,“邪之所聚,其气必虚”。用西医的话讲就是抵抗力会下降,身体会失去正常的平衡状态,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疾病。中医的高明之处在于注重平时以扶正治未病为主,防患于未然。

婴幼儿经络按摩也是根据这个道理。按摩治疗的原理是:疏通经络,调畅气机,平衡阴阳,扶正祛邪,固本培元。常用的扶正手法如补脾经、揉腹部、揉大椎、推三关、按揉足三里;而清天河水、退六腑则属于泻法,属于祛邪的。发烧、热症、出疹子等都要用清天河水、退六腑等常用手法。清天河水时需要慎重,退烧后就不要再用了。其他手法都比较安全,特别是扶正的手法没有任何副作用,所以按摩最适合婴幼儿。因为小儿生病后,特别是一些急症,比如惊风,用药来不及的时候,按几个正确穴位,就非常有效。

感冒发烧是人体对外来邪气的一种调整★

用中医按摩、药物治疗的方法,祛邪时会兼顾扶正。比如张仲景的桂枝汤,在用麻黄发汗祛邪的同时,辅之以白芍、大枣、甘草等药物扶正固本。所以中药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不只是祛邪,同时也会兼顾扶正。

如果单纯用发汗药,假如患者体质比较寒凉,服一段时间药以后就逐渐把人体的正气给败掉了;即使这个小孩或是大人身体比较强壮,也不能长期服用,只能短期服用,否则一定会伤害身体,伤及元气。所以中医的很多药方,如《千金方》等,都兼有扶正、祛邪的作用,而且往往以扶正为主。

而西医基本是以祛邪为主的,多数抗生素、激素、消炎药等类药物基本都是寒、泻性质的,会伤害人体正气,请家长务必记住这一点。

因为西医只有祛邪而没有扶正的手段,所以许多癌症病人经过放疗、化疗后,头发基本脱光,整个身体都很虚弱,几个月之后依旧食欲不振。而用中药扶正的方法加以调理就恢复得比较快。一些中成药,如丹参等,都是属于扶正的。很多西医也使用某些中成药。

2.抗生素寒,损伤元气,破坏机能,切勿滥用

上面讲过,多数抗生素、激素、消炎药等类药物基本都属于寒、泻性质的,会伤害人体正气。

★家长对小儿使用抗生素类药物一定要慎之又慎

比如感冒发烧,给小孩打了吊针抗生素,抗生素是属于寒凉的、阴性的,就算小儿的感冒好了,但是细心的家长会发现,起码要六七天以后,他的眼神才能恢复到原来的光彩,而且胃口变差,脸色苍白。烧是退了,但人体正常的元气也受到了伤害。所以千万不要随便给孩子使用抗生素。

服用抗生素、消炎药会损伤元气,人人如此,只不过由于每个人的个体差异性,表现出来的受伤害程度不同而已。像平时体质比较好、正气比较足的人,生病时用些抗生素、消炎药,的确能治愈疾病,尽管药物对他的元气也有伤害,但是由于他的体质好、正气足,所以不良反应不明显。但是体质比较差的小孩,如果一生病就用抗生素、消炎药,对身体绝对是有很大伤害的。

其实,感冒发烧也是人体的一种自我调节,是人体对外来邪气的一种调整。健康个体一般都具有较强的自我修复功能,现在由于人体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不断增强,迫使西医不断地研究发明新药,从而使得抗生素级别不断提高,这些药性不断升级、药力不断增强的抗生素对人体究竟有哪些不良影响,现在还是未知数,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它会破坏人体正常的自我修复功能。所以家长对小儿使用抗生素类药物一定要慎之又慎。

用药原则之二是:勿伤脾胃★

而按摩则无丝毫副作用,效果也很好。如一些退烧的穴位,按了之后,快的只需要2~3分钟就能见效,无副作用。这就是按摩的好处。

此外,凉茶在中医里面也是属于祛邪的,属于泻法,小孩子最好不要多饮,冰冻的水果、饮料也不能多吃、常吃,否则会损伤脾胃。

总之,还是强调那句话,中医治疗原则是扶正祛邪,而以扶正为主,为根本。正气旺,则邪不能生;正气虚,则邪气入。

中医治疗,不管是按摩也好,针也好,灸也好,锻炼也好,补营养也好,或是调节人的情绪,都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就是扶正。中医治病的根本原则是以扶正为本,以祛邪为次。而西医从总体上讲,有祛邪,无扶正。比如化疗、放疗等,绝对是会伤元气的。

另外,用中药治疗还有一个原则,就是首先不能伤害病人的中宫——脾胃。不管治疗什么病,用药的大原则,不能太过败了中宫。脾胃属中土,五行中属土,是人体的中心,脾胃属于后天之本。所以用药的大原则,不要败坏脾胃。如果伤了脾胃,就会滋生别的病。

总之,不管你用什么方案治疗——保健、食疗、按摩、中药、西药等等,如果一段时间以后小孩变得两眼无神了,胃口也不好了,脸上也没血色了,那家长就要注意了:你用这种方有没有对症?或者本来没病也搞出病来了,就要考虑改变治疗方案了。这是大原则。

★婴幼儿脾虚,应补脾经,揉足三里

3.异病同治,同病异治;诊明病因,对症施功

异病同治,就是不同的疾病采用揉按同样的穴位治疗。

细心的家长会发现,按摩治疗常用到的穴位不多,不过二三十个。很多病症都会用到相同的几个穴位,这在中医上叫做异病同治。

例如,婴幼儿脾虚,表现出来的症状各不相同:有轻微腹泻,不想吃饭的;有便秘,皮下出血的;或者脸色偏黄,肌肉无力甚至软萎。这些症状同脾有关,治疗都以健脾为主,补脾经(见124页),揉足三里(见127页)。就这么简单,几千年前中医即已“化繁为简”。

再如,肾气不足,表现出不同的症状,比如有的站立不稳、走路容易摔倒,有的牙齿长得慢,有的尿床,有的出虚汗,有的无精打采、记性不好。中医讲,肾主骨髓。所以上述症状的治疗以健肾补肾为主,操作手法是补肾经(见121页),加补肺经(见138页)、揉肺俞(见004页)。因为金生水,虚则补其母。这就是“异病同治”的例子。尽管症状多样化,但原因是一个,所以用相同的操作手法治疗,这叫做“异病同治”。

发汗的治疗手法:推三关、揉二扇门、揉大椎、清天河水★

中医还有所谓“同病异治”。

例如,同样是感冒,用麻黄、桂枝入药发汗可以,靠喝姜水发汗也可以,用按摩的方法发汗也可以。发汗的按摩手法有十几种,推三关(见116页)、揉二扇门(见177页)等都可发汗,不管用哪一种都可以起到发汗的作用。这就是“同病异治”。

单以按摩论,例如治疗便秘,通便的按摩手法有十几种——揉合谷(见209页)、按揉足三里(见127页)、向下推七节骨(见145页)、推肚脐左边的腹部等等都可以,这就是所谓“同病异治”。这十几种手法,只要选用其中一两种就可以收到治疗效果了,不必全做。

再如,掐人中(见011页)、掐十宣(见209页)、拿合谷(见209页)、掐老龙(见210页)、掐端正(见210页)、掐威灵(见211页)、拿肩井(见105页)、拿仆参(见211页),任何一种手法都可用于惊风急救,这也属于同病异治;再如,发汗的手法有推三关、揉大椎、清天河水(见139页)等好几种,通便的手法也有十几种,这些都属于同病异治。

★治疗肾气不足,应补肾经、揉肾俞、补肺经、推肺俞

二、婴幼儿常见病诊断方法

1.中医人体全息图:任一部位,包含全息;身体病症,一望即明

人是有机的整体,人体的每一个部位都可以反映人全身的五脏六腑、十二经络总体的信息,现在称之为“全息”。

所谓“全息”,“全”是全部、全身的意思,指人体的五脏六腑;“息”是信息的意思。可以说:人的每个部位乃至每个细胞都含有人体的全部信息。其实我们的老祖宗早就知道这个道理,《易经》的八卦图其实就是全息图的大原则。

中医常用的望闻问切,望是排在第一位的。所谓“望而知之谓之神”。高明的医生一望你的面相,就知道你全身五脏六腑的情况。其实这个道理并不神秘:人的脸就是一幅全息图。人的心肝肺肾脾、大肠小肠等五脏六腑,还有全身气血的盛衰,都反映在脸上。根据一个人脸上不同部位的颜色、光泽,就可以准确地诊断他的身体状况。

治疗便秘,可揉合谷,按揉足三里,向下推七节骨★

alt

(运内八卦图,男女皆推左手)

内八卦图

耳朵也是一幅全息图。耳朵的不同部位同样可以反映出人体五脏六腑的情况。根据其颜色、光泽、饱满还是干瘦等情况,就能准确地判断一个人身体的健康状况。

单独一只眼睛也可以诊断。眼睛的一个小部分也可以反映整个身体的状况。

手诊、脚诊也是一样的道理。

★脚底图也是一个全息图,每个部位都对应相应的脏腑

人的脚底也含有全身的信息。沐足脚底图也是一个全息图。每个部位都对应相应的脏腑,从某一部位的状况即能够诊断出相应脏腑的健康情况。比如有些地方用手按下去,有没有麻痛点,有没有颜色变化,有经验的按摩师通过观察就知道相应的脏腑器官有没有问题。

alt

alt

内八卦图

小儿百脉汇于两掌★

经常用热水泡脚,为什么能治疗很多慢性疾病呢?人的脚部有所谓三阴三阳。三条阴经、三条阳经都在脚部,而且十二经络的交结点也在脚部,五脏六腑相应的反射区也在脚底,所以用中药水或者热水泡脚,对穴位、经络反射区都有通畅的作用,可以改善气血循环。

经络属于阳、表,脏腑属阴,二者是表里的关系。经络是联系脏腑与全身各个组织生命信息的通道,有统摄全身能量、养分的作用。

手上也可以画成一幅八卦图,每个部位可以反映不同内脏的情况。所谓“小儿百脉汇于两掌”,一般为小儿诊病常看手掌,因为手掌容易看,脚上不太好观察,要脱鞋。

为什么看手掌、脚掌、脸的气色等都能诊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呢?

打个简单的比方——脏腑好比树根。如果树根缺少水分或者养分不足,树叶就会枯黄,或者不饱满。如果养分、水分充足,树叶就绿油油的。有经验的农夫一看就知道地够不够养分。

人体也是一样。例如肺主皮,如果肺好的话,皮肤能得到充分的滋养,就有血色、光泽。心主血,如果心脏血气比较足,脸上的气色也比较好,不会是青白的。如果脾比较好,脾气比较足,脾主肉,肌肉就比较饱满。年轻人或者小孩肌肉饱满,说明脾比较好;如果有疳积或长期消化不良,肌肉就会萎缩,一看就知道。

★土主声足,木主声长,水主声清,火主声躁

有经验的医生,看一个人走路,也可以看出健康状况。健康的人健步如飞;年纪大的人,走路慢,步履蹒跚;腰痛、腰腿不好的人,走路偏在一边。通过走路的姿势,就可以看出健康状况,这就是望诊。人老腿先老——人年纪大了,腿就没力了。这同现在的西医也没有矛盾。

又好比汽车车灯,如果蓄电池电量不足,灯肯定暗,或者忽明忽暗。线路出了问题,灯也会有所反映,人体经络也是一样的道理。

总之,人体任何一个部位都含有全身的信息。如果相对应的脏腑失去平衡了,或者是哪一条经络受了风寒了,都会在脸上或者手脚等相应部位反映出来。

2.听诊:五音五脏,一一对应;听其声音,略知病情

传统中医有听诊,即通过听声音来诊断病情。古医书有很多记载,病人一进门,高明的中医听其声音,观其气色,就大致知道有什么病了。

五音对应五脏——心肝肺脾肾。肺金主声响——肺气足的人发出的声音响亮,土主声足,木主声长,水主声清,火主声躁。因而出生的婴儿哭声响亮的,证明他的五脏六腑气血充盈。如果生出来的婴儿哭声小,可能有些脏腑不太通,古医书讲“因窍未通,神气不足”,这可能是短寿之相。

如果小儿脸部发黑,可能表明他的肾受了阴寒,或者是肾气不足★

古书《幼科推拿秘书》记载:“心主声,从肺出。肺绝啼哭无声,多啼肝胆客风惊。气缓神疲搐盛,暗哑邪热侮肺。声清毒火无侵,痛声直来泪不淋。鸦声黄泉有份,轻声儿气必弱。重浊惟痛与风,狂声高喊热在中。声战寒气已重,声急连连不绝。多泪必是神惊,声带闷塞痰在心。”

这些都是用声音来诊断身体状况、诊断疾病的经验总结。大意是:肺的经气绝了,想哭哭不出声;如果哭得多,脸上带有青色的,可能是肝胆进了风;如果哭声哑,可能是肺里有邪热;如果哭声小,有气无力,说明体质比较弱。

3.望诊:眼鼻口唇,毛发肌肤,全面望诊,综合判定

(1)望脸色

首先可以从面色初步诊断病情。

根据中医五行原则,五种颜色:黄是土,属脾,称为脾土;黑是肾,属水;红是心,属火;白是肺,属金;肝是青色的,属木。所以如果小儿脸部发黑,可能表明他的肾受了阴寒,或者是肾气不足;如果整张脸发青,或者吹了风,想吐,就是进了风;如果脸色长期发红,可能是心的问题,心主血脉;如果脸色青中带红,这可能是肝与心有疾病;如果脸色青较多,则多数情况下都有痰,咳嗽;如果整张脸发黄,说明他的脾脏不健康。

★如果整张脸发黄,说明他的脾脏不健康

alt

五行五方图

但是要注意:必须在小儿正常情况下观察。什么是正常情况呢?比如小儿发烧的时候脸色是发红的,这就不属于正常情况。还有,小儿刚刚哭闹完,或者刚刚跑完步,心还没有平静下来,气血还没有平和下来,这些情况下就看不准了。要等小儿平静下来以后再看,才比较容易看准。

小儿受风,眼白发蓝,应揉肺俞、揉腹、推三关★

(2)望眼睛

中医里还常通过看眼睛帮助诊断病情。

眼珠,中医称为黑睛,是属于肾的。如果一个人肾气足,那么他的眼睛就会发亮,充满光彩。这一点,细心的家长都会发现。如果小孩的精气神很足,或者休息得好、身体健康的,他的眼睛会充满神采,而且喜欢笑。反过来,有病、不舒服、想睡觉时,则无精打采。总体来说,五脏六腑的精气都聚集在眼睛里面。

所以如果一个人的精气神足,从他的眼神,一眼就能感觉出来。眼珠属于肾,眼白属于肺,肺主气,所以一般人特别是小孩受了风以后,你会发现他的眼白有点发蓝,这说明受风比较重,不一定有病,可能表现得比较烦躁。风也是同肝相应的。

肺主皮。人的皮肤是整个身体同外界接触的第一道关卡、门户。风邪进入体内,首先侵入皮肤。风邪侵入表皮以后,风属木,为青色,所以眼白呈青蓝色。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家长就要帮他揉肺俞(见132页),固本培元,或者是揉腹部(见110页),或者推三关(见116页)增强抵抗力,不要等到有病了才治疗。

眼睑上下都是属于脾胃的,脾主肌肉。有的人眼睛下方眼睑浮肿或发黑,这是脾胃寒湿的表现。如果进了风,再加上湿,就会呈现蓝黑色。这就要清脾胃了。

★肝开窍于目

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所以眼睛的病很可能同肝有关系,故而中医有所谓“清肝明目”之说。

好比汽车的灯,它就像人的两只眼睛。肝气足了,反映在眼睛上,就很明亮。如果汽车的电池足,两个汽车灯肯定亮;如果灯不亮,不一定是灯泡烧了,可能是电池没电。所以把电池充足电,它的灯自然亮。

可见中医并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并不是说眼睛有问题,就去看眼科,专门治疗眼睛。

用刚才的例子来说,汽车的灯不亮,可能是灯泡烧了,可能是线路有问题,也可能是蓄电池有问题。如果是蓄电池或线路有问题,这盏灯就不亮了,或者亮度不够。汽车的蓄电池好比人的肝脏,线路相当于人的经络,用现代话说就是能量、信息的通道。所以中医有时候治疗眼睛疾病要从肝经入手。通过按摩或者药物通肝经,眼睛就可以恢复明亮了。这就是西医与中医的区别。

但如果是被外力碰伤了眼球,相当于汽车的灯泡被打烂了,那就是西医的范畴了。

(3)望鼻子

人的鼻子在脸部中间,它属于中土,反映人的肠胃。鼻子的颜色应当是黄色偏一点红。如果孩子的整个鼻尖特别红,那就说明肠胃有点热。如果鼻子发青,那病就可能比较严重了。因为脾属土,木克土。如果小儿鼻子长时间发青,那么他的身体绝对不会好,他的脾胃一定有问题,这就要注意了。在按摩操作上,一定要多做补脾经(见124页),多做推三关(见116页),还要帮他揉肺俞(见132页)。

小儿鼻尖长时间发青,说明脾胃不好,应补脾经、推三关、揉肺俞★

人的脸颊左边属于肝,右边属于肺,这两个部位的颜色也反映内脏的健康状况。

中医所谓山根,相书上也叫山根。两眼中间的印堂同鼻子之间的鼻根叫做山根。山根如为青色,或者是青黑色,都是有风寒的表现。民间的操作方法是捏山根,捏到轻微皮下出血。这是有道理的。

(4)望其余

望嘴唇。一般情况下,嘴唇略带红润。如果嘴唇发黑,血色不够,那就说明有寒凉了。如果嘴唇偏黄,则说明脾经有问题。

望毛发。头发同肾气足不足有关系,头发也叫血余。如果母亲血气充实,肾气也足,小孩的头发就乌黑发亮,有光泽。如果母亲血虚,先天禀赋不足,小孩的头发就会枯黄,无光泽。什么叫“枯”呢?就好像树枝,如果养分不够,皮就干枯了,里面也不充实了;没有水分,没有营养,自然就会干枯了,这是简单的道理。反过来,人的血色、肉色也是一样的。

★脾主肉

望肌肉。中医说:脾主肉。肉饱不饱满、结不结实,同脾有关系。如果一个人的脾比较好,他的肉就比较丰隆饱满。

望皮肤。中医讲,肺主皮肤,主气血。一个人的肺气足,其皮肤就比较光滑,不容易长暗疮,比较有光泽。当然同其他脏腑也有关联。

4.实症与虚症:辨别虚实,实泻虚补;泻后宜补,是为常情

还有一个简单的判断方法,即判断患者的症状是虚症还是实症。

中医常讲:“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一阴一阳,一实一虚,两对概念贯穿于整个中医。

症状之来,比如感冒,或者其他疾病,怎么判断是虚症还是实症呢?

脸色偏白、偏青或偏黄,属于虚症,表明体质比较虚、气血比较虚,所谓面无血色;如果脸上有潮红,眼睛有神,哭声洪亮,则属于实症。

也可以从大小便来判断。小便短少、赤黄的,属于热症、实症;小便数量和次数较多、颜色较白的,属于虚症、寒症。这是简单的判断。大便臭,或者便秘,都是实症。

清的手法属寒凉性质,所以清完之后必须补★

对付实症,就要用泻法。

例如治疗小儿常见的发高烧,首先要通大便。大便通了以后,发烧也就好了一大半了。

通便的方法有十几种,用其中的一两种,达到效果就可以了,不必全部用。

用泻法以后,还是离不开扶正固本。比如脏腑有热的,用小儿按摩常用的清天河水、退六腑。这些操作属于寒凉性质,所以用这些方法清完以后,必须补,要固本,要补回去。不能只泻不补,否则会把体质搞坏。

如果是虚症,就不能用太厉害的泻法了。例如比较严重的痢疾,肠胃里带有点热毒的,除了补之外,还要带一点泻的手法。比如推后面的七节骨,就是要清肠毒。但是清完以后要补回去。不管是推三关补也好,向上推七节骨补也好,揉腹部补也好,总之一定要扶正,要补充人体的正气。

还有常见的尿床。这个尿床仅针对三岁以上幼儿而言,一两岁尿床是正常的。三岁以上小孩,一个晚上多次尿床。这种情况,一般来说都同脾、肾有关系——肾气不足。

肾主水。肾与膀胱相表里。肾是管水道约束的,有开关的作用。另外,如果小孩吃生冷的东西多,导致脾冷,也会出现这个问题。所以冰冻的、生冷的食品最好不要吃。特别是现在小孩由于遗传的问题,体质普遍不好。这些都是属于虚寒的,更不能用太厉害的泻的手法,更不能喝凉茶。治疗要以固肾固脾为主。关于手法,其他章节有介绍。手法很多,但是首先要知道病因在哪里。

★脾、肾一般只有补法,没有泻法

按摩手法的原理同用药一样。中药有补的,有泻的,有固本培元的,按摩手法也一样。比如常用的揉腹部、揉丹田,就有扶正祛邪、固本培元的作用。元气足了,邪气自然能够排除。推三关也有固本培元、扶正祛邪的作用。泻的手法,如往下推七节骨(往上推是补)。五个手指分别代表五脏,方向不一样,有补有泻。

alt

手掌重要经穴图

心、肝一般只用清法,不用补法★

但是脾一般都是要补的,除非身体特别强壮,才可适当用泻法。肾一般也是只有补,很少听说有泻肾的,一般是用泻肝气来代替。

还有,心和肝一般用泻法,很少用补法。小孩惊风、昏迷,都同肝、心有关系,一般来说用掐手指尖或者劳宫的手法治疗——这些都是用于急救的好办法——刺激他心脏这条经。祛风同肝有关系。所以食指和中指,一个肝,一个心,一般是用泻法,很少用补法。

基本上按摩穴位都有扶正的作用,所以按摩治疗比用药安全,基本上没有任何副作用,又容易操作。如果诊断、治疗措施得当,都可以快速见效,而且不花一分钱。

还有一个要注意的。根据笔者这几年的观察,现在小儿的体质都不怎么好,很少看到一生下来五脏六腑都比较充盈、哭声洪亮、头发乌黑有光泽、眼睛充满光彩、神采奕奕的。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父母生活节奏快,工作紧张,熬夜多,精神压力大,所以到了30来岁,父母的身体都不怎么好,有各种小毛病,或者处于亚健康状态。由于父母遗传的问题,小孩一般生下来都有些先天不足,比如头发稀松、枯黄等等,或生下来就有很多病,这些都是先天不足的表现。

★小儿诊断的方法之一是看三关

后天主要是休息、饮食两大因素。现在普遍都是夜生活多,小孩也睡得晚,而且饮食也存在诸多问题。

5.三关:食指三关,五指指尖;男左女右,症状辨清

小儿诊断的方法之一是看三关,如下图所示。三关即食指的风关、气关、命关。根据皮下血管的颜色、深浅,断定病症虚实。一般,紫色为热症,红色是寒症,青色为惊风,白色为疳积,偏黄色说明脾有问题,如果是黑色,问题就比较严重了。

也可以看五个手指。如果小孩的五个手指尖都是冷的,可能说明惊风比较严重,一定要小心;若中指热,可能是受了伤寒;如果其他手指热,只有中指冷,可能是出疹出痘。

但要注意:男左女右,要详细、综合来看。无论是看手指也好,看脸也好,从颜色来看:红中带点黄的,属于正常、健康的颜色;如果特别红、特别黄,就不太正常,但病不重;如果是青、紫、白的,一般来说病症就比较严重了,就要注意。

小儿诊断看手指要注意“男左女右”★

alt

手诊看三关

三、小儿发热与变蒸:变蒸发热,不宜治疗;脏腑骨脉,成长必经

健康小孩在八岁之前的发育阶段,会大致以32天为周期出现变蒸(发热)这一生理现象。变蒸期间,小孩体温会升高,好似发烧一样,三到五天之后自然恢复正常。每次变蒸之后,其各脏器之气依次充盈起来,细心的妈妈会发现:宝宝身体长高了;或者本来站不稳,突然可以站稳了;或者以前走路摇摇晃晃,现在突然走路稳健了;等等。

★变蒸发热无需治疗

唐代医圣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对此过程也有简略记载:“凡小儿自生,三十二日一变,再变为一蒸。凡十变而五小蒸(按:每32天一变,每两变为一蒸,共历320天完成十变五小蒸),又三大蒸(64天一蒸,又64天二蒸,又128天三蒸,三蒸共历时256天),积五百七十六日,大小蒸都毕,乃成人。”如果育儿者留意观察,会发现其叙述与实际大致吻合。

发热是小儿常见体征,但应辨别是因病而致发热,还是变蒸而致发热。如果是因病而致发热,可用适当按摩方法治疗。但倘若是变蒸而致发热,则不宜按摩治疗,否则适得其反,更忌滥用抗生素。抗生素的副作用不胜枚举,举世皆知,建议家长们慎用抗生素。

何谓变蒸?“变者,易也,长生府藏(按:五脏六腑)智意(按:指心智、意志)故也。”(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蒸者,蒸其血脉,长其百骸也,即促进骨骼、肌肉生长。

至于其经历过程,古代许多医书都有描述。

变蒸之状身微热,耳尻骨冷无病情★

例如《幼科推拿秘书》说:“变蒸者,所以变化脏腑,坚强骨脉(按:小儿变蒸,是其脏腑渐趋成熟,骨骼血脉渐趋坚强、充盈的生理过程)。”并详细描述了小儿身上变蒸的全过程。

那么如何辨别是因病发热还是变蒸发热呢?

清代《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云:“变蒸之状身微热,耳尻骨冷无病情。”简单说,如果发热小儿屁股是凉的,就不是病,而是变蒸发热。

还可看唇尖。清代《幼科推拿秘书》说“上唇尖有米粒又黄泡者即是”变蒸表象。

再有,若未见外感症状如流鼻涕等,饮食正常,肠胃、大小便等也无问题,则一般属变蒸发热。

古代医家大多认为变蒸发热是小儿成长期的正常生理现象,不必治疗。如《幼科推拿秘书》明确说明:“大小蒸俱毕,或一日二日发热,此不可推,痘疹亦然。推则拂乱其气,反受其伤。”就是说,大小变蒸都完成之后,有的小儿可能会有一两天发烧,遇到这种变蒸发烧的情况不能够进行按摩治疗,否则会使其正气扰乱,反而使其身体受到伤害。所以小儿变蒸发热,切勿按摩治疗,更不可使用抗生素。小儿变蒸期间,可让小儿多睡,多休息,少运动,不要到处乱跑。

如果小儿变蒸期间又感受风寒,出现高烧现象,可用清天河水、退六腑、推三关等治疗手法。具体操作方法,请看后面治疗感冒发烧的方法。

★变蒸发烧时,不可按摩治疗,更不宜用抗生素

总之,小儿发热时,家长一定要慎重,要细辨明察是否真是变蒸发热,或者是否变蒸发热兼有病态发热。切忌一见小儿发烧就去打吊针退烧。如果家长拿不准是否病态发热,一定要请教有经验的医家,切勿自以为是以致贻误治疗。

四、按摩手法

1.推法

推法是常用的小儿按摩手法之一。有三种推法:直推法、旋推法、分推法。

直推法是以拇指桡侧或指面(或以食指、中指指面)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凡推法必似线行,毋得斜曲,恐动别经而招患也。”(清代熊应雄《小儿推拿广意》)即以直线推进,不要偏斜或以曲线行进,以免错推到别的穴位。

旋推法是以拇指指面在穴位上作顺时针方向旋转推动。

以直线推进,不要偏斜或以曲线行进,以免错推到别的穴位★

分推法是“以两手之指由儿经穴划向两边也”(清代夏云集《保赤推拿法》)。即用两手拇指桡侧或指面(或者食指、中指指面)自穴位向两旁分向推动。(若从穴位两端向中间推动,则称为合推法。)

alt

推法

★揉法以手宛转回环,宜轻宜缓

2.揉法

揉法也是小儿按摩的常用手法之一。是以中指或拇指指端,或手掌根部,或大鱼际,“以指按儿经穴,不离其处而旋转之也”(《保赤推拿法》),即在原部位旋转揉动。注意:“揉法以手宛转回环,宜轻宜缓。揉法的好处:“可以和气血,可以活筋络,而脏腑无闭塞之虞矣。”(张振鋆《厘正按摩要术》)

alt

揉法

若与揉法配合操作,则称为按揉法★

3.按法

按法是用拇指或手掌根部按压穴位。手掌按多用于胸腹部。若与揉法配合操作,则称为按揉法。至于力度轻重,则需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以当时相机行之”(《厘正按摩要术》)。

alt

按法

★急摩为泻,缓摩为补

4.摩法

摩法也是常用手法之一。“摩者谓徐徐揉摩之也。”(清代吴谦《医宗金鉴》)是用手掌面(或食指、中指、无名指指面)放在穴位处,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环形移动摩擦。“急摩为泻,缓摩为补。”(《厘正按摩要术》)“摩法不宜急,不宜缓,不宜轻,不宜重;以中和之意施之。”(《石室秘录》)

alt

揉法

用掐法治疗以后再使用揉法,以疏通经络,使气血畅行★

5.掐法

“掐者,用大指甲将病处掐之。”掐时要逐渐用力,直到透达穴位深处为止。“掐之则生痛,而气血一止。随以揉继之,气血行而经络舒也。”(《厘正按摩要术》)掐法作为强刺激手法,在治疗中,由于用力较大,因而会影响气血畅通,所以在用掐法治疗以后再使用揉法,以疏通经络,使气血畅行。

alt

掐法

★捏起多少及用力大小要适当

6.捏法

“将皮肤捏起来叫捏。……双手拇、食两指将皮肤捏起,随捏,随提,随放,随着向前推进。这时皮肤一起一伏好像后浪推前浪似的。”(《小儿捏脊》)捏起多少及用力大小要适当。捏得太紧则双手不易捻动向前,捏少了又不易提起皮肤。捻动向前时要直线前进,不可歪斜。

alt

捏法

手法要由轻到重★

alt

拿法(拿肩井)

alt

拿法(拿肚角)

★小儿刚吃完饭或腹中饥饿时不要按摩

五、注意事项及按摩介质

出现严重外伤、内外出血、骨折、恶性肿瘤、烧烫伤、极度虚弱、危重病症的小儿,或者在无法确诊、无法确定治疗原则时,应及时送医院或请名医诊治,以免贻误治疗。

小儿刚吃完饭或腹中饥饿时不要按摩,一般应在饭后一小时以后进行。

治疗前,要使治疗室空气流通,但应避免邪风侵身,必要时可在患儿体表盖以被单。

准备好按摩介质——如姜汁、蛋清,还有消毒用品。

施术者要检查指甲是否圆滑,确保按摩时不致损伤小儿皮肤。双手要温暖,尤其是按摩腹、胸、背等对温度较为敏感的部位时更应如此。

施术者态度要和蔼可亲,以免其哭闹影响治疗效果。

手法要由轻到重,要注意根据治疗进程及患儿的反应调整手法。

离穴不离经。按摩时只要不偏离经络即可★

六、认穴与顺序先后

中医有一句话:离穴不离经。为小儿按摩时,即使穴位不是很准也无大碍,只要不离开这条经络,就可以。

其实,穴位并不只是一个小点。大家按摩时不要太执著于穴位是否完全准确。尤其是婴幼儿治疗时,是要按摩整条经络的。只要经络位置大概准确,穴位大概不偏,都是可以的。有些人害怕拿不准穴位会有什么副作用,这种顾虑是多余的。

中医讲,先阳后阴——按摩时先按阳经,后按阴经。首先要把握这个大原则。在中医里,背为阳,腹为阴;左为阳,右为阴。

其次要记住先上后下的原则。比如,治疗一些疾病,既需要按摩风池,又需要按摩足三里,治疗时就要从头开始,从上到下。先按风池,后按足三里。

另外,按摩还有一个原则就是先治标后治本。比如,发烧时,就要先按摩退烧穴位,然后再考虑先阳后阴、先上后下的原则。例如,发烧伴有便秘的时候,就要先通便,首先按摩通便的穴位。昏厥的时候,就要先按急救的穴位,比如人中。救醒之后,再治疗。先标后本。后面会有详细例子说明,大家按照顺序操作就可以了。总之,先救急,再慢慢治疗。

★先按摩阳经,后按摩阴经;先上后下;先治标,后治本

关于手法,要先轻后重。尤其是小孩子,开始摩腹、揉腹时,手法要轻,然后慢慢加重。

另外,家长在按摩之前,一定要先把手掌搓热,不要用冷冰冰的手触摸小儿肌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