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键时刻施展出惊人的才华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菜根谭》

当轻风吹过稀疏的竹林时,会发出沙沙的声响,可是吹过之后,竹林又归于寂静,不再留有风的声音;当大雁飞过寒冷的深潭时,身影会倒映在水潭上,但是大雁飞过之后,潭面也不会留下雁影。所以,君子在事情来临时才会显出自己的能力,而事情结束后,他们的本性又复归平静了。

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说,君子要尽力使自己做到说话谨慎,但做起事情来就要敏捷迅速。

有本事的人,即便是能力再强,也不会到处宣扬,但越是在关键的时候,往往越能展示出自己的非凡才能来,等问题解决后,他又恢复“常态”,变得低调起来。然而有些人,自身并无多少真才实学,却总喜欢招摇过市,鼓吹自己。但每当遇到麻烦时,他又变得束手束脚,不知所措了。一个人能力的真正体现,不是那些人人可以为之的小事,而是要在最危急关键的时刻发挥作用。

《天龙八部》中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扫地僧。这个少林寺中的老和尚清扫藏经阁数十年,一直默默无闻,但等到少林寺出现了任何人都不能挽回的危机之时,他却蓦然出现,轻而易举地将灾难摆平,事后又复归于沉寂。

君子总是懂得“藏器于身,待时而动”,这就告诉我们,当你的能力有余,而环境不适合自己发展的时候,就应该知进退、懂分寸,过人的才能有的时候会招来很多麻烦,尤其是会招来别人的妒忌。因此,要隐藏自己的实力,等到环境对你有利了,再崭露头角,发挥自己的本领。

而在能力不足的时候,即使环境对你再有利,你也应该立刻停止计划和行动。一座大厦如果没有坚实的地基,不可能长久地屹立不倒。就像人的成长一样,还没有学会走路,就要开始跑,能不摔跟头吗?

朱熹曾有句诗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没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沟渠怎么能够保持清澈澄明呢?同样的道理,你没有足够的能力,就不应该尝试去做自己达不到的事情,因为即使尝试了,也不可能成功。然而,有些人明明是缺乏能力,还在口若悬河,自以为很了不起,那只会沦为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笑柄罢了。

中国有个成语叫“韬光养晦”,意思就是隐藏自己的才华,不去刻意地炫耀自己的本事,甘愿让别人得尽风采,而自己却躲在一个无人注意的地方,慢慢地积蓄自己的力量和才能。三国时期的刘备,在最初的时候,穷困潦倒,一身落魄,不得不依附于曹操帐下。他深知自己寄人篱下,曹操又秉性多疑,恐怕他洞穿了自己的志向而谋害自己,因此他平时都规规矩矩的,在外人看来,跟普通的农夫百姓无甚区别。

忽有一日,曹操的大将许褚、张辽前来,说曹丞相要召见他。刘备没奈何,只得随他们来至一小亭中,曹操早在亭中设下酒宴。当时梅子尚青,两人煮酒闲谈一阵,曹操忽然提到了龙,以龙的变化、升隐来暗示英雄之所为,还要他历数时下英雄,刘备列举数位,曹操皆摇头表示轻蔑。然后刘备问他:“谁能当之?”曹操以手指着刘备道:“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刘备心中暗吃一惊,手中的筷子不由得落在了地上,当时正好轰隆响起一阵雷声,于是刘备以受到雷声惊吓作为掩饰,面色如常道:“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曹操因此不以为怪。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著名典故——青梅煮酒论英雄!

由于刘备很好地掩饰了自己,在时机尚未成熟以前,不轻易在强敌面前崭露锋芒,使敌人对自己不起疑心,甚至是轻视自己。然后自己再暗中积蓄力量,待时而发。刘备真是深谙韬晦的谋略啊。

战国时候的孙膑,也是一个深谙韬晦谋略的人。他精通军事谋略,可是很不幸,他有个同学叫作庞涓。庞涓知道自己在用兵方面的谋略比不上他,因此对他产生嫉恨,最终将他陷害致残,对他处以膑刑。孙膑知道,只要自己不死,庞涓就一定视自己为眼中钉、肉中刺,于是他装疯卖傻,终于躲过了一大劫数。

最后孙膑成功脱离魏国,做了齐国的军师,为齐国谋划了两场重大的战役——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使魏国受到重挫,而自己也成功复仇,庞涓在马陵之战中智穷力竭,最后愤愧自杀了。

韬光养晦,是一种为人的谦卑姿态,更是一种高级的生存谋略。因此《菜根谭》才说:“君子事来心始现,事去心随空。”懂得韬光养晦的人,往往使人容易接近。因为他的谦虚,很快会被身边的朋友和同事接纳,并产生好感,这样一来,与人沟通起来就很方便了,做什么事情都会一帆风顺。如果是对待敌人,就更应该懂得这种谋略。你在敌人面前表现得越低调,敌人对你的提防之心就会越小,甚至会轻视你,对你失去正确的判断,而你在时机来临时就可以给他出其不意的致命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