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足太阳膀胱经

一、膀胱经的经脉循行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

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灵枢·经脉》)

alt

图9 膀胱经循行示意图

二、膀胱经腧穴

1.睛明

别名 】 泪孔、泪空、精明、泪腔、目内眦、光明、员柱、矢光、元柱、小竹、眉中、明光。

定位 】 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特点 】 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阳跷交会穴。

主治 】 目赤肿痛,流泪,视物不明,目眩,近视,夜盲,色盲。

来源 】 本穴最早见于《甲乙经》。

释词 】 睛,指眼睛,《玉篇》:“睛,目珠子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载:“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明,《说文》:“照也。”《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照四方曰明。”

释义 】 本穴在目内眦,黏膜组织上,近于睛,主治两目红肿、怕光羞明,一切目疾,有明目之效,故曰睛明。《素问·脉要精微论》王冰注:“在明堂左右两目内也,以近于目眦,故曰精(睛)明。”

提要 】 此穴在目内毗角,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阳跷,五脉之会,故治一切目病,对郁热之证最宜,对暴赤肿痛、眦痒、翳障亦效。《甲乙经》载:“目不明,恶风,目泪出,憎寒,目痛,目眩,内毗赤痛……睛明主之。”

2.攒竹

别名 】 眉本、眉头、员在、始光、夜光、明光、光明、员柱、矢光、元柱、小竹、眉中。

定位 】 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特点 】 属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 】 头痛,口眼alt 斜,目视不明,流泪,目赤肿痛,眼睑alt 动,眉棱骨痛,眼睑下垂。

来源 】 本穴最早见于《甲乙经》。

释词 】 攒,有聚集之义。《文选·西京赋》:“攒珍宝之玩好。”薛综注:“攒,聚也。”两眉紧蹙谓攒眉。周续之《庐山记》载:“远师勉会陶潜入莲社,洲明攒眉而去。”竹,植物名,叶具平行,脉叶柄成鞘。

释义 】 眉犹竹叶,穴在眉内侧端,喻如新篁攒生,本穴犹竹叶之蒂柄,《甲乙经》有:“在眉头陷者中。”因名攒竹。

提要 】 治瘛瘲、戴眼、头目风热诸疾。小儿患天吊,一老中医以毫针针刺攒竹及眉上,共取三穴,稍微捻转,其睛立正,病家叹为神奇。

3.眉冲

别名 】 小竹。

定位 】 在头部,当攒竹直上入发际0.5寸,神庭与曲差连线之间。

特点 】 属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 】 头痛,眩晕,鼻塞,癫痫。

来源 】 本穴最早见于《脉经》。

释词 】 眉,指眉毛。《说文》“眉,目上毛也。”冲,有直上之义。《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又有突进之意,在此指直上。眉,眉头。冲,冲要与向上之意。冲,和也。

释义 】 本穴在眉头直上,经气沿眉头上行第一穴,因而名之。

提要 】 治痈症、头痛、鼻塞。

4.曲差

别名 】 鼻冲。

定位 】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5寸,即神庭与头维连线的内1/3与中1/3交点。

特点 】 属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 】 配合谷治头痛、鼻塞。

来源 】 本穴最早见于《甲乙经》。

释词 】 曲,有屈曲不直之义。差,有不齐之义,或有邪义。《诗·关雎》:“参差荇莱。”《淮南子·本经》:“衣无隅差之制。”

释义 】 足太阳经自睛明直行向上,行至眉冲处即横行向外,曲而不齐也。又以其横列不与发际诸穴相齐,故名之以“差”(差,音池,参差不齐也)。

提要 】 有清头散风之功。

5.五处

别名 】 巨处。

定位 】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旁开1.5寸。

特点 】 属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 】 头痛,目眩,癫痫。

来源 】 本穴最早见于《甲乙经》。

释词 】 五,乃数名。处,有位置、处所之义。《史记·五帝纪》:“迁涉往来无常处。”

释义 】 足太阳膀胱经脉气所发腧穴,起自睛明,历攒竹、眉冲、曲差,至此处正为第5穴,其所治症,均以目病为主。其通关窍,解郁热,则小异而大同,似有五处同功之意,而本穴居四者之中,故名五处。《会元针灸学》载:“五处者,足太阳经始于睛明……至此五穴,皆能愈目暴赤热痛也,故名五处。”

穴居前额,犹如诸星所居之处也。前头部在道经中称为天庭(两眉之间也称天庭),穴居其间,正有天上诸星(五星)罗列之象,且在本经序次亦为第五,或因此而得名。

提要 】 皆主目疾,有通关窍,解郁热作用。

6.承光

别名 】 无。

定位 】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5寸。

特点 】 属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 】 头痛,目眩,鼻塞,热病。

来源 】 本穴最早见于《甲乙经》。

释词 】 承,奉也。亦有承受、继承之义,《礼记·孔子问居》:“弟子敢不承乎。”光,有明义。《说文》“光,明也,从火在人上,光明意也。”

承光,汉代台名。

释义 】 该穴主治目生云翳,近视不明。因目之能视,必赖光线,刺之可使目继得光明,故名之。此穴为治目视不明的要穴,《甲乙经·卷十二载》:“青盲、远视不明,承光主之。”

提要 】 有清头散风、通窍安神,治青盲、目翳之功。

7.通天

别名 】 天臼、天伯、天目、天白、天归。

定位 】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

特点 】 属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 】 头痛,眩晕,鼻塞,鼻衄,鼻渊。

来源 】 本穴最早见于《甲乙经》。

释词 】 通,有通达、贯通之义。《说文》:“通,达也。”《易·系辞》:“往来不穷谓之通。”天,有巅义,至高无上。《十四经发挥》载:“足太阳之脉……自通天斜行,左右相交于巅上之百会也。”

通天,汉代冠名,高九寸,正竖,顶少斜却,见《后汉书·舆服志》。

释义 】 与脑神之所在有关。《黄庭中景经》李注:“顶上中央名通天。”又曰:“入髪际一寸名通天,栖神之宅也。”通天之名,可能由道家而来。

功能开通肺窍,通乎天气。《素问·生气通天论》:“五脏九窍十二节皆通乎天气。”《病能论》:“上经言,气之通天也……”天气通于肺,鼻为肺窍。是穴主治肺窍不利、鼻塞鼻衄、不闻香臭,因名通天。

提要 】 人之全体,以头为天;在躯干,则以胸廓为天。本穴主要功能,在于通彻上窍,故其主治头项痛、鼻塞、口alt 、衄血、头重、耳鸣,狂走,以及瘛疭、恍惚、目盲、青光、内障等上窍不灵之症。《针灸大成·百症赋》:“通天去鼻内无闻之苦。”

8.络却

别名 】 强阳、脑盖、及行。

定位 】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

特点 】 属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 】 头晕,目视不明,耳鸣。

来源 】 本穴最早见于《甲乙经》。

释词 】 络,意指经脉别出的细小络脉,《灵枢·脉度》载:“经络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眼白外侧有红肉,结于大眼角为络。却,本作卻,有退、还之义。《国策·秦策》:“秦受地而却兵。”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何当共翦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又作郤,音隙,同郄。从邑、从谷,义孔隙也,骨肉之交也。《庄子》:“批大郤,道大窍。”谓通至上之隙穴也。

释义 】 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行至额抵顶。由本穴,左之右、右之左,斜行交百会,即所谓“上额交巅”也。凡脉之横行者为络,隙之大者为郄。本穴在经络为横行,在孔窍为大隙,故名“络郤”。

足太阳之脉由通天穴后,循络却、玉枕入络脑,复还由此退出而下项,此穴正当脉之还、退之处,故名络却。

提要 】 针此穴可使目赤血络消退,《铜人》有:“青风内障,目无所见。”有清头散风之功。

9.玉枕

别名 】 无。

定位 】 在后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5寸平枕外隆凸上缘的凹陷处。

特点 】 属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 】 头项痛,目痛,鼻塞。

来源 】 本穴最早见于《甲乙经》。

释词 】 玉,本指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亦为尊贵之辞。枕,此处指玉枕骨。《释骨》载:“枕骨之两旁高起者,曰玉枕骨。”玉,贵意,此指肺金;枕指枕骨。

释义 】 穴当脑后隆起骨两旁,古亦称为横骨。人寝息着枕之处,因名玉枕。

提要 】 脑为人体至贵,穴在枕骨坚节之旁,有清头散风之功。治头眩与耳目之疾,及有关头上诸病也。

10.天柱

别名 】 无。

定位 】 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

特点 】 属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 】 头痛,项强,鼻塞,癫狂痫,肩背病,热病。

来源 】 本穴最早见于《灵枢·本输》。

释词 】 《说文》:“柱,楹也。”段注:“柱之言,主也,屋之主也,引伸支柱,柱塞。”《汉书·成帝纪》:“腐木不可以为柱。”

天柱,星座名,在紫微宫内,见《晋书·天文志》。《神异经》更载:“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在此天指头部,柱指颈项。

天柱,山名,见《史记·封禅书》。星譬其高,山象其用。意为穴处乃头部之支柱。《国语·周语》:“天之所支,不可坏也。”

释义 】 盖人之头位高而有天象,颈项似柱,以楹柱于头。此穴在项后大筋外廉(斜方肌起始部),是处犹如擎天之柱,穴在柱骨上端,支持头颅,故名天柱。

提要 】 有清头散风之功。主治头痛,鼻塞,咽喉肿痛,项强,肩背痛。《金针梅花诗钞》天柱条:“天柱将颓眩晕生,头疼项强脊难伸。”擎天有柱,则诸症自除。

凡病颈项痛痿,不能支持头脑者,谓为天柱骨折,绝症也。小儿有患之者,刺本穴或能得救。《针灸大成》云:“治头风、目眩、鼻塞、项强诸病”。

11.大杼

别名 】 本神、百劳。

定位 】 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特点 】 骨会,手足太阳经交会穴。

主治 】 咳嗽,发热,项强,肩背痛。

来源 】 本穴最早见于《灵枢·刺节真邪》。

释词 】 大,与小对言。抒,有长义。《方言》:“丰人抒首。抒首,长首也。”椎骨亦称抒骨。《灵枢·背俞》马莳注:“背中大腧,在抒骨之端。大腧者,大抒穴也。”杼,织布之机杼,织布之持纬者曰杼,见《说文》。泄水之槽亦名杼,见《集韵》。抒又指轴言。

释义 】 椎骨横突,形秩整齐,有如织机之杆篦,古称椎骨为杼骨,上椎尤大,本穴在其旁,故名“大杼”。即岐伯所谓:“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马元台谓:“大腧,大杼穴也。”古圣谓为穴在杼骨之端,为手足太阳及督脉三经之会。故先哲遵之称为“大杼”。风府傍近诸穴,其治多关于风。

穴属骨会,《难经》有:“骨会大抒,骨病治此。”骨在人身,外有皮肉血脉之维护,犹如抒轴之状,且兼是穴下分出有附分,有横出经纬之意,因将此穴,名为大抒。

提要 】 是膀胱、小肠、三焦和胆经之会穴,又是八会穴中的骨会,被喻为经脉之大机杼,有祛风解表、疏调筋骨之功。

12.风门

别名 】 热府。

定位 】 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特点 】 足太阳经、督脉交会穴。

主治 】 伤风,咳嗽,发热头痛,项强,胸背痛。

来源 】 本穴最早见于《素问·水热穴论》。

释词 】 风,为六淫之一,《左传·昭公元年》:“风淫末疾。”《素问·风论》载:“故风者,百病之长也。”门,人所出入处为门。

释义 】 穴属膀胱,膀胱主一身之表,是足太阳经、督脉之会穴,为风邪出入之门户。《医经理解·穴名解》谓:“凡胸中之风热,皆于此泻之。”

《广雅·释言》:“风,气也。”故风并不单指风之邪气而言。穴在肺俞之上方,为肺气出入之所必由。用治风邪外感、上气咳逆诸病,有双重意义。

提要 】 有疏散风寒、清热调肺之功,主治伤风感冒,发热恶寒,咳嗽头痛,鼻流清涕,因名风门。本穴与督脉之陶道相近,陶道喻其旋转也。凡物体转动,则必生风。风生则大气清凉,正合本穴能治诸般热证之意。本穴内应肺体,为呼吸气息出纳之道路,如旧式风匣前后风门,养生家所称之“橐龠”也。

13.肺俞

别名 】 无。

定位 】 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特点 】 属足太阳膀胱经,背俞穴。

主治 】 咳嗽,气喘,吐血,骨蒸,潮热,盗汗,鼻塞。

来源 】 本穴最早见于《灵枢·背俞》。

释词 】 肺,为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说文》:“肺,金脏也。”《释名·释形体》:“肺,勃也,言其气勃郁也。”《淮南子·精神》:“肺为气。”注:“肺火也,故为气。”《素问·六节脏象论》载:“肺者,气之本。”俞,同“输”或作“腧”,意均同,有转输、运输、输注之义。《说文》:“委输也,从车俞声。”《后汉书·张纯传》:“部督委输。”注:“输,转运也。”此意指脏腑、经脉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以下诸俞义同。

释义 】 系肺在背之俞穴,穴在第3胸椎下两旁各1寸5分处,是肺气转输、输注之穴,治肺疾要穴之一,故名之。

提要 】 有宣热疏风、调理肺气作用。主治邪在肺,肺寒热、肺瘘、咳喘、上气、五痨、骨蒸,诸关肺脏之病。

14.厥阴俞

别名 】 阙俞、心包俞、厥俞。

定位 】 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特点 】 属足太阳膀胱经、背俞穴。

主治 】 咳嗽,心痛,胸闷,呕吐。

来源 】 本穴最早见于《千金要方》。

释词 】 厥,《素问·阴阳离合论》王冰注:“厥,尽也。”阴,《说文》:“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盖“厥阴”为经脉名,在此意指心包络,又为阴气至极与厥逆之意。《释名·释疾病》:“逆气从下厥起,上行入心腹也。”厥阴,阴之尽也,手厥阴出自胸中,足厥阴下起大敦上至巅顶。阴极阳生,如心阳不振、四肢厥逆及逆气上冲者,皆可选用。《类经·经络类》注:“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曰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俞,指腧穴。

释义 】 穴在肺俞之下,心俞之上,内应心包络。心包络为手厥阴经,故换言而称“厥阴俞”。又以经脉的生长、发展、消尽次序而言,厥阴乃消尽之意,该穴可治心气不足、四肢厥冷之证,有通经活络之功。

提要 】 内通心包络,可降逆回阳。

15.心俞

别名 】 无。

定位 】 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特点 】 属足太阳膀胱经,背俞穴。

主治 】 心痛,惊悸,咳嗽,吐血,失眠,健忘,盗汗,梦遗,癫痫。

来源 】 本穴最早见于《灵枢·背俞》。

释词 】 心,是人体血液循环的肌性器官,为人体五脏之一。《素问·六节脏象论》载:“心者,生之本……其充在血脉。”又是“任”与“容”的意思。《广雅·释亲》:“所以任物谓之心。”任,是容纳负载之意,故心亦谓之“容”。《广雅·释诂》:“心,容也。”

心,神所出,《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气之君,《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心,气之君也。”血之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主血。”《素问·五脏生成》:“诸血皆属于心。”形之主,《淮南子·精神》:“心者形之主。”智之舍,《管子·心术》:“心者,智之所舍也。”心不任物,则神不出,气无君,血无帅,形无主,智无舍,而气血失调,惊狂错乱诸症作矣,责之心俞自有助益。

释义 】 本穴系心在背之俞穴,内应心脏,是心气转输、输注之穴。心主血,藏神,有理气和血、化痰宁心、安神之功,主治心脏疾患。

提要 】 本穴与督脉之神道平。心藏神,为心脏之俞,其治为有关心脏近旁诸症,以及食道气道诸病,如心悸、偏瘫、狂痫、神乱、胸闷、目alt 、健忘等。

16.督俞

别名 】 高盖、商盖、高益。

定位 】 在背部,当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特点 】 属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 】 心痛,胸闷,腹痛,寒热、气喘。

来源 】 本穴最早见于《太平圣惠方》。

释词 】 督,有督统、正中之义。《尔雅·释诂下》:“督,正也。”《庄子·养生主》:“缘督以为经。”谓顺一中之道以为常。《难经·二十八难》杨玄操注:“督之为言,都也。”在此意指督脉。俞,指腧穴。

《广韵·释诂》:“督,正也。”又,大将也。《后汉书·郭躬传》:“军征校尉,一统于督。”又指中间。《庄子·养生主》:“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释文曰:“人身惟脊居中,督脉并脊里而上。身前之中曰任,身后之中曰督。”督脉贯脊而行,为脏腑诸俞之所依附,故能督正诸俞,贯通腰脊。既为督脉之俞,义为诸阳之督也。

释义 】 督脉及脊柱居人身之中,通乎脊柱,可以总督诸阳,为背部诸俞之统帅。

提要 】 有理气宽胸之功,凡关腰、脊、骨、髓、头脑之病,但可酌取。又如寒热、心痛、腹鸣、气逆诸病本穴均能治之。

17.膈俞

别名 】 无。

定位 】 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特点 】 血会。

主治 】 呕吐,呃逆,气喘,咳嗽,吐血,潮热,盗汗。

来源 】 本穴最早见于《灵枢·背俞》。

释词 】 膈,《释名·释形体》:“膈,塞也,膈塞上下使气与谷不相乱也。”在此指横膈膜。《玉篇》:“膈,胸膈。”又,格拒也。

释义 】 内应横膈膜,而为之俞,可以开通胸膈之关格及格拒否塞诸病之处也,故以为名。

提要 】 凡膈肌有病,均可取此。本穴意为血之会穴,因动脉血管贯膈下行,静脉血管贯膈上行,全部膈肌与血液循环大有关系,故本穴治吐衄、血晕诸病,有补血化瘀之功。又食道下行,亦由膈肌穿过,故又治胃脘痛、反胃、积气、食不下,胀满,支肿、周痹。凡有关膈肌及血证者,俱可取此。以其有关瘀血,故亦治脏毒便血等症。多宜灸法。

18.肝俞

别名 】 无。

定位 】 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特点 】 属足太阳膀胱经,背俞穴。

主治 】 黄疸,胁痛,吐血,目赤,目眩,雀目,癫狂痫,脊背痛。

来源 】 本穴最早见于《灵枢·背俞》。

释词 】 肝,是人体内最大的实质性消化腺,五脏之一。《说文》:“肝,木脏也。”《白虎通·情性》:“肝者,木之精也。”《五行》:“木之为言触也,阳气动跃,触地而出也。”《广雅·释亲》:“肝,干也。”《释名·释形体》:“肝,干也,于五行属木,故其体状有枝干也。凡物以木为干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达之。”《素问·六节脏象论》载:“肝者,罢极之本……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木喜畅顺,此可顺其气而达之也。

释义 】 内应肝脏,是肝气转输、输注之所,为治肝要穴,故名之。

提要 】 有清泻肝胆、养血明目之功,如诸风掉眩、满闷多怒,咳引两胁,目翳生泪、疝气,挛筋、转筋引腹、小儿惊风,以及黄疸、积气等症,皆可取此。

19.胆俞

别名 】 无。

定位 】 在背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特点 】 属足太阳膀胱经、背俞穴。

主治 】 黄疸,口苦,肋痛,肺痨,潮热。

来源 】 本穴最早见于《素问·奇病论》。

释词 】 胆,指胆囊,是人体肝脏的附属器,六腑之一。《灵枢·本输》载:“胆者,中精之府。”《说文》:“胆,连肝之府也。”《白虎通·情性》:“胆者,肝之府也。”故胆与肝连,同司风木。胆汁郁则身黄,泄则口苦,胆气旺则火升,逆则胁满。取之于此,每可收效。在此胆指胆本腑,为连肝之府。

释义 】 即胆在背之俞穴,其位近胆,内应胆腑,为胆气转输、输注之处,为治胆疾要穴,故名之,有清泻肝胆、理气解郁作用。

提要 】 胆附于肝,本穴内应于胆,而为之俞,其所治症,参与肝俞合。兼取阳纲,可治目黄,兼取膈俞,可治劳噎。但俱以胆俞为主。其他各症,如头痛、振寒、汗不出、腋下肿胀、口苦、舌咽干而痛、呕吐、骨蒸,目黄、食不下等均可治之。

20.脾俞

别名 】 无。

定位 】 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特点 】 属足太阳膀胱经,背俞穴。

主治 】 腹胀,黄疸,呕吐,泄泻,痢疾,便血,水肿,背痛。

来源 】 本穴最早见于《灵枢·背俞》。

释词 】 脾,是人体重要的贮藏血液的场所和最大的淋巴器官,五脏之一。《素问·六节藏象论》载:“脾、胃……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又裨也,并也,合也。言其内通脾脏,并合精气,助胃化食也。《释名·释形体》:“脾,裨也,在胃下。裨助胃气,主化谷也。”《白虎通·情性》:“脾之为言并也,所以积精禀气也。”裨,助益之意。《国语·郑语》:“若以同裨同。”注:“裨,益也。”《广韵》:“裨,助也。”

释义 】 脾在背之俞穴,内应脾脏,是脾气转输、输注之所,治脾要穴,故名之。

提要 】 本穴与脾相应,可健脾利湿、益气统血,治胀满、吐逆、痃癖、积聚、痎疟、黄疸、食不化、羸瘦、泻痢等症。凡关于脾者,以本穴治之。兼取膀胱俞治脾虚,食不消。因脾阳虚则不健运,不健运则阳虚,阳愈虚,则水不化气,而多湿,故食不消。两穴并用,有助于渗湿也。譬如用药,君白术,须佐以茯苓也。

现代研究证明,脾俞穴对胃功能的调整作用非常显著,对胃液分泌也有影响,可使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总酸度及游离酸度趋向正常。动物实验提示,用强刺激手法针刺动物脾俞,对胃液分泌有抑制作用。临床观察,针刺脾俞穴能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脾性全血细胞减少病人的症状好转,血小板数升高。可以降低血糖,尤其对非胰岛素依赖性患者疗效较好。可以使高胆固醇病人血胆固醇明显下降,对正常机体则影响不大。针刺此穴还有降低中性脂肪的作用。

21.胃俞

别名 】 无。

定位 】 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特点 】 属足太阳膀胱经,背俞穴。

主治 】 胸胁痛,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

来源 】 本穴最早见于《脉经》。

释词 】 胃,《说文》:“谷府也。”意指人体消化管的扩大部分,是贮藏和消化食物的器官,六府之一。《灵枢·海论》:“胃者,水谷之海。”

《释名·释形体》:“胃者,围也,围受谷物也。”《白虎通·情性》:“胃者,谷之委也。”委,“任”与“会”之意。《左传·文公六年》:“委之以常秩”。《国策·齐策》:“请委管龠。”即受谷化气之责,可以托付也。《素问·平人气象论》:“胃者,平人之常气也。”

释义 】 本穴内应胃腑,是胃气转输、输注之处,治胃疾要穴,故名之。

提要 】 本穴与胃相应,有健脾和胃、化湿消滞之功,治胃寒、吐逆、胀满、肠鸣、腹痛、霍乱、转筋、小儿羸瘦、下痢脱肛。兼取魂门治胃冷、食不化。疾之虚寒者,宜用灸。本穴司胃之运输,功用多在胃经,若痛在胃府,则宜酌取三脘矣。

现代研究证明,针刺胃俞穴对胃肠蠕动有较好的调整作用。实验表明,对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针刺胃俞穴多数使胃电发生抑制作用,并可明显促进溃疡愈合。动物实验提示,用重刺激手法针刺胃俞、脾俞对胃液分泌有抑制作用。对实验性急性心肌损伤的动物针刺胃俞,可促进其恢复,心电图亦明显好转。胃俞穴对内脏有较好的镇痛作用。

22.三焦俞

别名 】 无。

定位 】 在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特点 】 属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 】 肠鸣,腹胀,呕吐,泄泻,痢疾,水肿,腰背强痛。

来源 】 本穴最早见于《甲乙经》。

释词 】 三,乃数名,二与一合为三。焦,《说文》:“火所伤也。”有“热”之义。盖“三焦”为六腑之一,分上焦、中焦、下焦。《灵枢·本输》载:“三焦者,中渎之府,水道出焉。”三焦,指胸腹腔上中下三处之空松处。

三焦,古作三膲。《集韵》:“三膲,无形之府,通作焦。”又肉之空松处为膲。《淮南子·天文》:“是以月虚而鱼脑减,月死而羸蚘膲。”故三焦有无形之说。

释义 】 《难经·第三十七难》谓:三焦为元气之别使,十二经之根本,生命之原。《素问·灵兰秘典论》以三焦为通调水道的决渎之官。故三焦俞是三焦之气转输、输注之所,升阳益气、决渎行水,内应全身之俞也。

提要 】 本穴与人体上中下各部脂膜相应,而为之俞,有调理三焦,健脾利水之功。治胀满,膈塞不通,呕逆,饮食不化,肩背急,腰脊强,少腹坚硬,注泻下痢,目眩,头痛,妇人癥聚。凡痛之有关脂膜者,俱应取此,以舒三焦郁滞之气也。

23.肾俞

别名 】 高盖。

定位 】 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特点 】 属足太阳膀胱经,背俞穴。

主治 】 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白带,水肿,耳鸣,耳聋,腰痛。

来源 】 本穴最早见于《灵枢·背俞》。

释词 】 肾,指人体的泌尿器官,五脏之一。《说文》:“肾,水脏也。”《素问·六节脏象论》载:“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藏也。《素问·六节藏象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又泻也。《白虎通·情性》:“肾之为言实也,以窍实也。”《释名·释形体》:“肾,引也。肾属水,主引水气灌注诸脉也。”

释义 】 系肾在背之俞穴,内应肾脏,是肾气转输、输注之所,治肾疾要穴,故名之。

提要 】 本穴与肾脏相应,而为之俞,有益肾固精、清热利湿之功。凡痛之涉及于肾者,如虚劳,羸瘦、腰痛、梦遗、胸胁胀满、耳聋、目黄、溺血、浊淫,以及女子带下、月经痛等,均可取此。

临床研究表明,针刺肾炎患者的肾俞配气海穴,可使患者泌尿功能明显增强,酚红排出量增多,尿蛋白减少,高血压下降。这种效应可维持2~3小时,个别可达数日,患者浮肿减轻甚至消失。动物实验提示,给造成输尿管瘘的狗从胃内或直肠内灌入一定量的水,在肾泌尿量增加的基础上,针刺肾俞可抑制利尿,同时伴有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动物实验也证明,针刺肾俞后,输尿管的蠕动加强;输尿管平滑肌自发电位的频率加快,幅度增加。针刺该穴对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动物实验表明,针刺肾俞、足三里,尿中17-酮类固醇含量明显增高,肾上腺皮质变厚,细胞体积增大,腺体重量增加。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可见肾上腺皮质内的抗坏血酸、胆固醇和脂类等含量显著减少,而核酸和糖原增加,碱性磷酸酶与琥珀酸脱氢酶的活力增强。针刺肾俞穴还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兴奋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使巨噬细胞功能增强。

24.气海俞

别名 】 无。

定位 】 在腰部,当第3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特点 】 属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 】 肠鸣腹胀,痔漏,痛经,腰痛。

来源 】 本穴最早见于《太平圣惠方》。

释词 】 气,为物体三态之一,在此意指“真气”、“正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灵枢·刺节真邪》载:“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海,有会归之义。《淮南子·汜论》载:“百川异源,皆归于海。”

释义 】 气海为脐下纳气之处,上合于肺,与后天呼吸之气,息息相关。本穴与任脉之气海穴相应,而为之俞,俗称男子以气为主,因男子以腹呼吸,依气海主持吐纳也。故名之。为百气转输之处,有培元补肾之功。

提要 】 本穴所治各症与气海穴略同。多合于肾俞、命门,即以其有助于肾之纳气也。郁者舒之,虚者补之。主治腰痛,月经不调,痛经,气喘。

25.大肠俞

别名 】 无。

定位 】 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特点 】 属足太阳膀胱经,背俞穴。

主治 】 腹胀,泄泻,便秘,腰痛。

来源 】 本穴最早见于《脉经》。

释词 】 大,与小对言。肠,《说文》:“大、小肠也。”是指人体消化器官的后半部分。盖“大肠”即从盲肠至肛门的一段,为六腑之一。《灵枢·本输》载:“大肠者,传导之府。”此处大肠指大肠本腑。又畅也。《释名·释形体》:“肠,畅也。通畅胃气,去滓秽也。”大肠司传导,主变化,体之俞,腑之应也。

释义 】 系大肠在背之俞穴,与大肠相应,是大肠之气转输、输注之所,因而得名。

提要 】 有通调大肠之功,主治大肠疾患。治肠鸣泻痢、绕脐切痛、腰痛、腹胀、食不化、大小便难。诸症之关于大肠者,皆可取此以舒之,凡取用大、小肠俞穴,可与足阳明之太乙门互参。

按本穴既为大肠之俞,其与大肠定有通感。至如阳明腑证,大肠有燥粪,甚则狂躁神乱,治法取本穴及阳关。以医理揆之,刺阳关者泻督脉也,刺本穴者泻大肠也。若究之病理,大肠热邪所以上升头脑者,应有导致而然也。其或本穴与阳关之间,有微细横络,可以通督上脑也。由此观点,再再揆之,则本经背部诸俞,俱可横通督脉,若采用本经背部俞穴,兼取两俞中间之督脉穴,则疗效或能更大。

26.关元俞

别名 】 无。

定位 】 在腰部,当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特点 】 属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 】 腹胀、泄泻,小便频数或不利,遗尿,腰痛。

来源 】 本穴最早见于《太平圣惠方》。

释词 】 关,有关闭之义。《后汉书·张衡传》:“施关设机。”元,《说文》:“始也。”在此有元气之意。《汉书·律历志》载:“太极元气,函三为一。”盖任脉关元穴,位处原气关键机要之处。

释义 】 因与任脉关元穴相对,而在背,是人体阳气交关之处。又“关”有联络之意,是联络元气之所,故名之。本穴统领下焦气血,犹可调补丹田原气。主治腰腿痛,腹胀,泄泻,遗尿,小便频数。

提要 】 本穴与任脉之关元相应,而为之俞,凡病之关于元气者,如男子阳痿、泄遗,女子癥瘕、白带及便难,泻痢虚胀等证,皆可取之。凡穴之所谓俞者,犹运输也。输入输出,即补泻也。

27.小肠俞

别名 】 无。

定位 】 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1骶后孔。

特点 】 属足太阳膀胱经、背俞穴。

主治 】 遗精,遗尿,尿血,白带,小腹胀痛,泄泻,痢疾,疝气,腰腿痛。

来源 】 本穴最早见于《脉经》。

释词 】 小,与大对言。肠,指人体消化器官的后半部分。盖“小肠”即从幽门至盲肠的一段,为六腑之一。《灵枢·本输》载:“小肠者,受盛之府。”此处小肠,指小肠本腑。内通小肠,功在化物。小肠司受盛,主化物。张隐庵曰:“小肠居胃之下,胃之运化者,赖以受盛。”受盛失职,化物无能,自可于此处求之。

释义 】 系小肠在背之俞穴,内应小肠。是小肠之气转输、输注之处,主治小肠之疾,故名之。

提要 】 本穴与小肠相应,而为之俞,有清热利湿作用。治膀胱淋漓遗尿、小腹胀满,心烦、血痢、五痔、淋浊、带下,凡病有关小肠者,皆可取此。按小肠外围为水,与三焦、膀胱均有连系。故本穴所应之症,常有选三焦、膀胱两经之穴,协助取效者。

28.膀胱俞

别名 】 无。

定位 】 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2骶后孔。

特点 】 属足太阳膀胱经,背俞穴。

主治 】 小便不利,遗尿,泄泻,便秘,腰脊强痛。

来源 】 本穴最早见于《脉经》。

释词 】 膀胱,是人体贮尿的一个肌性囊状器官,六腑之一。《灵枢·本输》:“膀胱者,津液之府也。”

释义 】 膀胱,津之府、水之门,外俞内府,彼此相通。本穴系膀胱在背之俞穴,内应膀胱,是膀胱之气转输、输注之所,为治膀胱疾患要穴,故名之。

提要 】 本穴有疏通膀胱、清热化湿之功,治小便赤涩、遗尿,泻痢、腰脊腹痛,女子癥瘕。凡病之有关膀胱者,皆可取此。

现代研究证明,针刺膀胱俞对膀胱功能有明显的调整作用。实验表明针刺时捻针可引起膀胱收缩,内压升高;针停则膀胱松弛,内压下降。动物实验也证实,针刺半清醒麻醉状态下家兔的膀胱俞,可使平静状态的膀胱收缩,内压上升;也可使处于节律性收缩状态的膀胱收缩增强,内压升高。动物实验提示,下丘脑后部及延髓网状结构存在着一些与膀胱功能有关的兴奋型与抑制型单位,它们对针刺“膀胱俞”有特异的效应。

29.中膂俞

别名 】 中膂内俞、脊内俞。

定位 】 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3骶后孔。

特点 】 属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 】 泄泻,疝气,腰脊强痛。

来源 】 本穴最早见于《甲乙经》。

释词 】 中,有方位、中内之义。膂,意指脊椎两旁之内。《灵枢·经脉》:“入循膂”,张介宾注:“夹脊两旁之肉曰膂。”膂,本作吕。《说文》:“吕,脊骨也。”《国语·周语》:“氏有吕。”注:“吕之为言,膂也。”又作alt 。《素问·气穴论》:“中alt 两旁各五,凡十穴。”中膂,人身中部之脊骨也。在此,中指人身的中部,膂指背脊。

释义 】 膂,指背脊夹骨两旁劲起之肉,穴当其处,故以为名,有清利下焦之功。

提要 】 肾脏藏于膂肉之内,故本穴治肾虚、消渴、腰脊强痛、肠泄、赤白痢,以及肾病连及胁腹者,均可取此。以其有关于膂,而兼通于肾,由肾而及小肠也。小肠外围为水,水有关于肾,故能通之。

30.白环俞

别名 】 玉环俞、玉房俞。

定位 】 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4骶后孔。

特点 】 属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 】 遗尿,疝气,遗精,月经不调,白带,腰部疼痛。

来源 】 本穴最早见于《甲乙经》。

释词 】 白,为素色,有洁白之义。环,旋也,指金玉贵重品。《左传·昭公十六年》:“宣子有环。”杜预注:“玉环。”

释义 】 凡此等穴名,均出于养生家静坐有得乃名之。古人张紫阳谓:“心下,肾上,脾左,肝右,生门在前,密户在后,其连如环,其白如棉,方圆径寸,包裹周身之精粹。此即玉环也。”其处与脐相应,为人之命脉根蒂,本穴虽与白环不正对,而气机相通,正应其处,因名为“白环俞”,又名玉环俞、玉房俞,为藏精之所。

提要 】 又名“玉房俞”。揣“房”字之义,当为男子之精室或女子之胞宫也。凡诸养生之道,均须清心寡欲,以求神志湛然,则身心得以静养,而可却病延年,非枯坐偷闲己也。所谓心下、肾上,脾左、肝右者,即心居其下,肾居其上,脾居其左,肝居其右也。此之所谓心者,乃七节旁之小心。非膈上肺下之排血器也。故又曰:生门在前、密户在后,如此者,上下左右前后,六合之内,指定不移矣,但非静中有得,不能知之。所谓密户者,养生家藏精处也。所谓精者,不仅有形之精液,凡诸神志意识,皆是精华,均宜严守密藏也。马融《广成颂》云:“纳焦侥之珍羽,受王母之白环。”即人身最贵最密处也。“焦侥”喻人体,王母喻受生也。

31.上髎

别名 】 无。

定位 】 在骶部,当髂后上棘与中线之间,适对第1骶后孔处。

特点 】 属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 】 大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带下,阴挺,遗精,阳痿,腰痛。

来源 】 本穴最早见于《素问·骨空论》。

释词 】 上,《说文》:“上,高也。”《尔雅·释亲》:“为高祖之王父。”郭璞注:“高者,言最在上也。”髎,有深空之义,在此意指骶后孔。

释义 】 此穴在第1骶后孔中,为骶后孔之最高者,故名上髎。

提要 】 为治疗下腰痛之常用穴,八髎穴之一。

32.次髎

别名 】 无。

定位 】 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2骶后孔处。

特点 】 属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 】 疝气,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小便不利,遗精,腰痛,下肢痿痹。

来源 】 本穴最早见于《素问·骨空论》。

释词 】 次,有位次、顺序之义。《汉书·高帝纪》:“今欲差次列侯功,定朝位。”

释义 】 此穴在第2骶后孔中,居上髎穴之次,故名次髎。

提要 】 现代研究证明,针刺次髎穴可使膀胱收缩。对下肢轻瘫患者,针之可使膀胱残余尿显著减少,其针刺产生的效应随手法加重而加强。针刺本穴对治疗妇科炎症感染效果明显,对分娩可减轻或消除疼痛,使宫缩增强,产程缩短。对腹式输卵管结扎术有较好的针麻效应,对下腹部皮肤伤害性刺激引起的大脑皮质诱发电位,有明显抑制作用。

33.中髎

别名 】 无。

定位 】 在骶部,当次髎下内方,适对第4骶后孔处。

特点 】 属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 】 便秘,泄泻,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带下,腰痛。

来源 】 本穴最早见于《素问·骨空论》。

释词 】 中,有方位之义。

释义 】 此穴在第3骶后孔中,位于上髎、次髎之下,下髎之上,故名中髎。

提要 】 治疗下腰痛常用穴。

34.下髎

别名 】 无。

定位 】 在骶部,当中髎下内方,适对第4骶后孔处。

特点 】 属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 】 腹痛,便秘,小便不利,带下,腰痛。

来源 】 本穴最早见于《素问·骨空论》。

释词 】 下,对上而言,有低下之义。

释义 】 此穴在第4骶后孔中,位于上、次、中髎之下,故名下髎。

提要 】 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各穴,一侧4穴,两侧共8穴。即以荐骨左右8个骶后孔排序次第而命名,合称“八髎穴”。均有理下焦、健腰腿之功,是治疗妇科、二阴疾患及腰痛的常用穴。《针灸大成》谓:“八髎总治腰痛,兼治疝气、淋浊、带下、月经病、二便不利等局部之病。”

上髎平于关元俞,次髎平于小肠俞,中髎平于膀胱俞,下髎平于中膂俞,故各髎所治之症,均与其所平之俞功能略同。以其穴位形成,由于五节荐骨粘连而成,其连合缝隙,痕迹显然。其精气或有所横通也。中膂、白环2俞,及八髎共12穴,应属于督脉一系,以其应症而然也。

35.会阳

别名 】 利机、利极。

定位 】 在骶部,尾骨端旁开0.5寸。

特点 】 属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 】 泄泻,便血,痔疾,阳痿,带下。

来源 】 本穴最早见于《甲乙经》。

释词 】 会,有会合之义。《说文》:“会,合也。”《尚书·禹贡》:“会于谓汭。”阳,阴阳之阳,此处阳指阳经,阳气。

释义 】 前会阴,后会阳。本穴在后阴尾骨尖下端两旁,为左右足太阳经与督脉交会之所,故名“会阳”,有壮腰补益、清热利湿作用。

为下焦阴阳之气交会之处。下焦既为阴气之所聚,亦为阳气之所生。穴与会阴相邻,自有交通结合与互通之义。

提要 】 按摩荐骨诸穴,腹腔全热。点刺此穴,可治小儿泻痢。以其补诸阳之虚,故可治阴湿之证。能愈肠澼、下血及久痔诸病。

36.承扶

别名 】 肉郄、阴关、皮部、皮郄。

定位 】 在大腿后面,臂下横纹的中点。

特点 】 属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 】 腰腿痛,下肢痿痹,痔疾。

来源 】 本穴最早见于《甲乙经》。

释词 】 承,佐助担当也。扶,木名。扶木,扶桑也。《诗·郑风·山有扶苏》注:“扶苏、扶胥,皆小木也。”扶,风名。《淮南子·览冥》:“降扶风。”注:“扶风,疾风也。”又《时则》:“降扶风,杂冻雨。”注:“扶风,疾风也。冻雨,暴雨也。”《庄子·逍遥游》:“抟扶摇羊角上者九万里。”注:“扶摇,风名也。”又,上行风谓之扶摇。《尔雅·释天》:“扶摇谓之猋。”注:“暴风从下上。”

释义 】 人身坐立有木之象,穴在身躯之下方,正为人体之扶持,谓其对扶持人体与治疗下肢风病,俱可承担也,在下肢风病及风病之自下而上者,皆可取之。

提携婴儿,负之抱之,均以手承扶其臀,本穴在臀横纹正中,适当挟持着手之处,故名承扶。

提要 】 对肢体风病具有拦截之效,有舒经活络之用,主治尻尾股臀、阴寒大痛。因本经与足少阴经俱由委中至肾俞,此段经线,两经并行。叠成一表一里,故浅取之则足太阳之经受之,深取之则足少阴之经受之。

现代动物实验证明,针刺承扶可使动物凝血时间明显缩短,有止血和防止出血的作用。针刺承扶,可见动物脑组织内氨含量显著增加,提示脑功能处于短期兴奋状态。针刺此穴也可使麻醉动物已降低的脑乳酸明显升高,又可使惊厥状态下脑乳酸的高值下降。电针承扶可见动物垂体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强,肾上腺组织中抗坏血酸、胆固醇以及周围血液中嗜酸性白细胞明显减少。一般在针刺后30~60分钟变化最为明显。

37.殷门

别名 】 无。

定位 】 在大腿后面,承扶与委中的连线上,承扶下6寸。

特点 】 属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 】 腰腿痛,下肢痿痹。

来源 】 本穴最早见于《甲乙经》。

释词 】 殷,盛也,中也,厚也,言得地势之中且厚也。《周易·预》:“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王弼注:“用此殷盛之乐荐祭上帝也。”又《尚书·尧典》:“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孔传,“殷,正也。”《书经·禹贡》:“九江孔殷。”注:“江于此州界分为九道,甚得地势之中。”《尔雅·释言》:“殷,齐中也。”注:“今所谓中,古所谓殷也。”《史记·苏秦传》:“家殷人足。”深红色,亦称殷。在此,殷是富足与中间之意。门,见云门条。

释义 】 本穴在承扶之下、委中之上,两穴直线折中之处,其处肌肉丰盈,本经脉气由此而出,故名殷门。

提要 】 其治为腰痛不可俯仰,难以伸举,因恶血泄注而股肿等症,其功用在于通泻。

现代动物实验证明,电针殷门,测定针刺前后脑血浆中谷氨酸转氨酶含量,发现针刺组较对照组升高。说明针刺加速了脑组织中某些与谷氨酸有关的物质代谢,增加了脑代谢率,调整了脑功能。临床报道针刺殷门、肺俞穴可缓解支气管哮喘。

38.浮郄

别名 】 无。

定位 】 在腘横纹外侧端,委阳上1寸,股二头肌腱的内侧。

特点 】 属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 】 膝腘痛麻挛急,便秘。

来源 】 本穴最早见于《甲乙经》。

释词 】 浮,竹名。《山海经·中山经》:“多浮竹。”郭璞注:“邛,竹也。高节实中,名之扶老竹。”《竹谱》:“浮竹长者六十尺,肉厚而虚软,节阔而亚”(亚是桠的意思。物之多歧者为亚,即在阔节处常分出亚枝);溢也,又漂游于水上曰浮。即轻而浮浅之意。《诗经》云:“雨雪浮浮。”谓飘飘浮荡也。又顺流曰浮,《论语·公冶长》:“乘桴浮于海。”皆谓飘浮浅漫之意;韩愈《别知赋》:“雨浪浪其不止,云浩浩其常浮。”浮指表言。郄,大隙也。

释义 】 穴在膝关节后方外侧,下肢骨自膝关节又生一辅助骨曰腓,故取浮竹之象譬之,穴即以浮名。

提要 】 本经之气由臀部下行,达于委阳之上,顺流而下,有舒筋利节作用。其所治症,为火乱转筋、小肠热、大肠结、小便热、大便坚,胫外筋急、髀枢不仁。

39.委阳

别名 】 无。

定位 】 在腘横纹外侧端,当股二头肌腱的内侧。

特点 】 三焦下合穴。

主治 】 腹满,水肿,小便不利,腰脊强痛,下肢挛痛。

来源 】 本穴最早见于《灵枢·本输》。

释词 】 委,曲也,为委曲顺从之貌。见《左传·襄公十七年》“委蛇”注及《庄子·应帝王》“尝与之虚而委蛇”注。又为委曲自得之貌,见《诗·召南·羔羊》笺。以身伏地亦曰委蛇,《史记·苏秦传》:“嫂委蛇蒲服以面掩地而谢曰:见季子位高多金也。”阳,外为阳。

释义 】 本穴在膝腘横纹外侧端,平于委中,外为阳,故以为名。

提要 】 有舒筋利节之功,其所治症为胸满、腋下肿、身热,筋急、瘘厥、小便淋漓,以其有关膀胱、肾两经之病。

40.委中

别名 】 郄中、委中央、腘中、血郄、腿凹、中郄。

定位 】 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

特点 】 膀胱下合穴。

主治 】 腰痛,下肢痿痹,腹痛,吐泻,小便不利,遗尿,丹毒,隐疹,皮肤瘙痒,疔疮。

来源 】 本穴最早见于《灵枢·本输》。

释词 】 委,有曲义。中,不偏之为中。《素问·骨空论》王冰注:“腘谓膝解之后曲脚之中。”

释义 】 本穴在膝腘窝正中,取本穴时,须使患者腘膝弯曲。《灵枢经》谓:“委而取之。”《甲乙经》:“在腘中央约纹中动脉”,故以为名。

提要 】 膀胱之合穴,又为四总穴之一,有清热利湿、舒筋利节作用。治腰脊背痛、半身不遂、风痹、遗尿、转筋等症,诸症之近于委痹者。又治头痛,以本经起于头也。

本穴主要功能,为治腰痛。所以然者,以其有关于肾也。足少阴之气,由内踝上行至阴谷,折向腘中央,于本穴处相与叠并(太阳下行,少阴上行),故本穴治腰痛极效,以其有协于肾经也。本穴又名“血郄”,以其多以放血为治也。但虚人不宜放血,应以补泻手法调之。

现代研究证明,针刺委中穴对膀胱功能有调整作用。对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的膀胱,针刺能使其松弛,内压下降;对松弛状态的膀胱或尿潴留者,针之可引起膀胱收缩,内压升高。委中穴对体温的调节作用,已被动物实验所证实。动物实验还证明,针刺该穴可使上升的白细胞数下降,对实验性细菌性腹膜炎有效。

41.附分

别名 】 无。

定位 】 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特点 】 手足太阳交会穴。

主治 】 颈项强痛,肩背拘急,肘臂麻木。

来源 】 本穴最早见于《甲乙经》。

释词 】 附,有靠近、依附之义。《淮南子·说林训》:“附耳之言,闻于千里也。”《史记·孔子世家》:“鲁小弱,附于楚则晋怒,附于晋则楚来伐。”在此附指旁。分,有分别之义。《说文》:“分,别也,从八、从刀,刀以分别物也。”

释义 】 指足太阳互相依附之内外两行,在此分行而下也。足太阳在背部左右侧之内外两行,既属互相依属,而第2行各穴又实为第1行之附属,观下文各穴名义自明。此穴在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正近足太阳脉的支别“从膊内左右别下”之处,故第2行之第1穴即名附分。

提要 】 该穴有清热散风、疏经活络作用,治肩背拘急,肘臂不仁、头项痛不得回顾。

42.魄户

别名 】 魂户。

定位 】 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特点 】 属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 】 咳嗽,气喘,肺痨,项强,肩背痛。

来源 】 本穴最早见于《甲乙经》。

释词 】 魄,是随伴精气往来的阴神,《说文》:“魄,阴神也。”《左传·昭公七年》疏:“附气之灵为魄。”《白虎通·情性》:“魄者白也。”《灵枢·本神》载:“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汪昂注:“魄属阴,肺藏魄。”《素问·六节脏象论》载:“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户,为居室出入之门户,指其为门户。

释义 】 本穴与肺俞平,肺藏魄也,故名“魄户”。即附于肺,而分行也,穴在肺俞之外方,既为肺俞之附属,亦为护卫肺中精微之气的门户。

提要 】 有疏散风热、养阴清肺之功。主治肺痨,咯血,咳嗽,气喘,项强,肩背痛。《千金方》有:“主肺塞,呼吸不得卧,咳逆上气,有镇咳平喘之效,因名魄户。”

43.膏肓

别名 】 膏肓俞。

定位 】 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特点 】 属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 】 咳嗽,气喘,肺痨,健忘,遗精,完谷不化。

来源 】 本穴最早见于《千金要方》。

释词 】 膏,心下之部,生于脾;肓,心下膈上部,生于肾。《左传·成公十年》:“公(晋景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杜预注:心下为膏。肓,鬲也。《集韵》:“膈,肓也,字本作鬲。”《说文》:“肓,心下鬲上也。”

膏肓指心下膈上之脂膜,内与心膈间脂膜相应,邪正之气可由此出入转输。肉之肥者为膏,心下亦为膏,膜脂为肓,膈上亦为肓。病入膏肓,指其为邪气深藏之所。此穴无所不主,又指为助长正气之门。与肓俞、胞肓、肓门,以及膈俞、膈关诸穴,可以互参。

释义 】 膏肓喻指病位深隐,本穴有通宣理肺、益气补虚之功。穴在第4胸椎棘突下两旁,与厥阴俞平,穴近心膈,故名膏肓俞。

提要 】 本穴上有肺之魄户,下有心之神堂,本穴居二者之间,即医缓所谓肓之上,膏之下也,治症颇多,以虚损、梦遗、上气、咳逆、痰火、健忘为主。

现代研究证明,针刺膏肓穴可增加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有报道针刺该穴治疗恶性贫血,5日后红细胞数由100×104 /ml3 上升至337×104 /ml3 。动物实验提示,对实验性贫血动物针刺膏肓、膈俞,可加速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量的恢复。针刺膏肓穴有缓解支气管痉挛的作用,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

44.神堂

别名 】 无。

定位 】 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特点 】 属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 】 咳嗽,气喘,胸闷,脊背强病。

来源 】 本穴最早见于《甲乙经》。

释词 】 神,意指心神。《说文》:“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注:“天主降气以成万物,故言引出万物。”《素问·调经论》载:“心藏神。”堂,有宫室之义,前为堂,后为室。《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心藏神,为君主之官,阳中之太阳,故阳气君象之神(《后汉书·郎头传》注:“阳气君象谓之神”),宜居高显明广之堂(《释名·释宫室》:“堂犹堂堂。高显貌也。”《广雅·释诂》:“堂,明也。”)神堂内应心俞,自应如天子布政之堂矣。在此神是象征君主的阳气。堂,是高大明敞的居室,指其犹如心君用事的明堂。

释义 】 心为藏神之地,此穴在第5胸椎棘突下两旁,与心俞穴平,为心神所居之堂舍,是治心病的重要腧穴,心藏神,故名神堂。

提要 】 有清肺宁心、理气安神作用。主治气喘,心痛,惊悸,胸闷,咳嗽,脊背强痛。

45.alt alt

别名 】 无。

定位 】 在背部,当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特点 】 本穴平督俞。

主治 】 咳嗽,气喘,疟疾,热病,肩背痛。

来源 】 本穴最早见于《素问·骨空论》。

释词 】 alt ,通“噫”,伤痛声。《集韵》:“噫,伤也,又痛声。”alt ,通“嘻”,悲恨声。《说文》:“alt ,痛也。”注:“痛而呼之言也。”《诗·周颂·alt alt 》注:“alt ,叹词也。”alt alt ,哀痛声。

释义 】 即噫嘻。《素问·骨空论》:“大风汗出,灸alt altalt alt 在背下侠脊旁三寸所,压之令病人呼alt altalt alt 应手。”王冰注:“以手压之,令病人呼alt alt 之声,则指动矣……因取为名尔。”《甲乙经》:“以手痛按之,病人言alt alt 是穴。”按压取穴时,病人常有畏痛之alt alt 声,因而得名。

提要 】 有宣肺解表、和胃降逆之功。治大热、汗不出、劳损、不得卧、温疟久不愈及胸腹闷胀、肩背胁肋痛、鼻黄等症。

46.膈关

别名 】 无。

定位 】 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特点 】 属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 】 胸闷,嗳气,呕吐,脊背强痛。

来源 】 本穴最早见于《甲乙经》。

释词 】 膈,指膈肌。关,指机窍、关键之处,又指关口、关格。

释义 】 本穴内应膈肌,与膈俞平行,为胸腹交关之隔界,实为膈俞之附属,而与膈俞之功用亦密切有关矣,如胸膈之关口且可开通关格也,因以为名。

提要 】 内应膈肌,与膈俞平,有宽胸利膈、和胃降逆、镇逆上呃之功,故能治呕逆格。按膈肌升降动力,根于下焦水火,水火交而助元气,元气为人身动力之源,故以促动膈肌升降,治症同于膈俞。

47.魂门

别名 】 无。

定位 】 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特点 】 属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 】 胸胁痛,呕吐,泄泻,背痛。

来源 】 本穴最早见于《甲乙经》。

释词 】 《说文》:“魂,阳气也。”《淮南子·说山》:“魄向于魂。”注:“魄,人之阴神,魂,人之阳神。”《吕览·禁塞》:“费神伤魂。”注:“阳精为魂,阴精为魄。”《论卫·纪妖》:“魂者,精气也。”《楚辞·招魂》:“魂者,身之精也。”《灵枢·本神》:“随神往来谓之魂。”《太素·卷六》杨注:“魂者,神之别灵也,故随神往来,藏于肝,名曰魂。”心藏神,肝藏魂,木火相生,故神魂依附。魂有所藏,尚有赖于禁要能守之门。《淮南子·原道》:“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门。”此处魂为人身阳气之精。门,见云门条,又为守护之意。

释义 】 “门”、“户”常喻为经气出入之处。本穴平肝俞,肝藏魂,体阴而用阳,为将军之官,此穴为肝阳出入与护卫肝阳之门户,因名“魂门”。以上各穴曰户、曰堂、曰关、曰门,即出入开阖之意也。

提要 】 本穴有疏肝理气之功,主治肝疾、胁痛胀满、治肾连心痛、腹中雷鸣、大便不节、食不下、小便赤。

48.阳纲

别名 】 无。

定位 】 在背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特点 】 属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 】 肠鸣,腹痛,泄泻,黄疸,消渴。

来源 】 本穴最早见于《甲乙经》。

释词 】 阳,意指六腑。《灵枢·终始》:“五脏为阴,六腑为阳。”纲,有督统之义。《尚书·盘庚》:“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纲,张也,网之大绳,纲举则目张。纲,又纲维与纲纪也。《诗·大雅·卷阿》:“四方为纲。”《棫朴》:“纲纪四方。”此处阳指少阳刚直之性。纲,伸张之意。意为胆气宣明,则阳气自然伸张也,统领为纲。

释义 】 本穴属膀胱经,与胆俞平。胆为中正之官,中正为阳道之纲纪,肝为将军,胆主决断。肝胆依辅,阳纲之气得以伸张矣。本穴适当胃俞、三焦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之上,《素问·六节脏象论》载:“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而为脏腑之统纲,故名阳纲。

提要 】 有疏清肝胆湿热作用,治身热消渴,食不下,小便涩,肠鸣,目黄等症。

49.意舍

别名 】 无。

定位 】 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特点 】 属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 】 腹胀,肠鸣,呕吐,泄泻。

来源 】 本穴最早见于《甲乙经》。

释词 】 意,《灵枢·本神》载:“心有所忆谓之意……脾藏营,营舍意。”《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心之所之谓意。”舍,有宅舍之义。

释义 】 脾气安宁,则心意自然聪慧也。本穴与脾俞平列,脾为藏意之所,意舍为脾俞之附属,犹如脾气休息留止之处也,因名意舍。

提要 】 有疏清湿热、健脾运阳作用,治腹胀、背痛、大便泻、小便黄、呕吐、恶风寒、食不下等症。

50.胃仓

别名 】 无。

定位 】 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特点 】 属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 】 胃脘痛,腹胀,小儿食积,水肿,背脊痛。

来源 】 本穴最早见于《甲乙经》。

释词 】 胃,意指人体消化、贮藏食物的器官,为六腑之一。仓,意指藏贮谷物之处。

释义 】 穴在胃俞之旁,胃为仓廪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横居胃俞之外,是胃气所注之处,为胃俞之附属,因名“胃仓”,可与太仓(中脘)互观。

提要 】 有理气和胃、健脾之功,主治胃疾、纳少不食、腹满、水肿、食不下、背痛诸症,但以胃病为主。

51.肓门

别名 】 无。

定位 】 在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特点 】 属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 】 腹痛,痞块,便秘,乳疾。

来源 】 本穴最早见于《甲乙经》。

释词 】 肓,《素问·腹中论》载“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此处指腹部之肓膜。门,指其有如诸肓门户之意。《灵枢·九针十二原》:“肓之原出于脖胦”,《难经·六十六难》:“五脏原者,三焦之所行。”

释义 】 《素问·痹论》:“熏于肓膜。”张隐庵曰:“络小肠之脂膜谓之肓。”本穴上有膏肓,下有胞肓,前有肓俞,与三焦俞平,在十三椎旁,是三焦之气出入之处,三焦为阳气之父。本穴由脊背透连脐腹,与膀胱经之肓俞相应,犹上下前后诸肓穴之门户,即全身脂膜之总纲也,意谓本穴连通广泛也。《内经》:“肓之原,根于背上,生于肝系。”意本穴内应肓原,犹肓原外达之门也。穴当其处,因名肓门。

提要 】 有通调肠胃、化滞消痞之功,如心下痛、大便坚、妇人乳肿等症均可取之。

52.志室

别名 】 精舍。

定位 】 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特点 】 属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 】 遗精,阳痿,小便不利,水肿,腰脊强痛。

来源 】 本穴最早见于《甲乙经》。

释词 】 志,志向,意志,此指肾之精气。室,人物所居之处,亦充实之意。志室者,必须肾气充实,意志方能发挥。志者,意之所存(《灵枢·本神》:“意有所存谓之志”),心之所之(《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又藏也(《荀子·解蔽》:“志也者藏也”)。室,实也,人物实满其中也(《释名·释宫室》)。志虽藏于肾(《灵枢·本神》载:“意之所存谓之志……肾藏精,精舍志”。)实成于心(《毛诗序》:“在心为志”),乃水之精、火之候(《素问·解精微论》:“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必须水火相济,神志乃成。

释义 】 穴与肾俞平,肾属水,水之精为志,肾藏志,故以为名。

提要 】 有滋补肾阴、清利下焦湿热作用,主治遗精、记忆力减退等,针灸本穴有壮肾添髓之效。

现代研究证明,针刺志室穴可调整肾功能,并且能改变尿液成分和尿量。针刺正常人的志室,配复溜穴,多数人的尿量增加,尿中环磷酸腺苷、肌酐含量升高。

53.胞肓

别名 】 无。

定位 】 在臀部,平第2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特点 】 属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 】 肠鸣,腹胀,便秘,癃闭,腰脊强痛。

来源 】 本穴最早见于《甲乙经》。

释词 】 胞,同包。《说文》:“胞,儿生裹也。”段注:“胞,谓胞衣。”又膀胱亦谓之胞。张介宾谓:“胞者,子宫是也。此男女藏精之所,皆得称为子宫。”又云:“膀胱之脬也。”《素问·痹论》:“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肠外脂膜之肓,古人亦称为膜原。

《素问·举痛论》:“肠胃之间,膜原之下。”故胞肓,亦即胞与胞外之脂膜。又《灵枢·九针十二原》:“肓之原出于脖胦。”《素问·腹中论》:“肓之原在脐下。”注:“即气海穴也。”

释义 】 穴在第19椎下两旁各3寸,膀胱俞之侧,适当膀胱与脂膜之间,主治膀胱之疾,故名。

提要 】 有疏调下焦之功,主治癃闭下重,不得下便。针之有利膀胱、通小便之效,治腰脊痛、大小便闭、阴肿、小腹坚等症。本穴与膀胱、二肠、子宫、精室俱有关连,可治相关之症,可想而知也。

54.秩边

别名 】 无。

定位 】 在臀部,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特点 】 属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 】 小便不利,便秘,痔疾,腰骶痛,下肢痿痹。

来源 】 本穴最早见于《甲乙经》。

释词 】 秩指序,《诗·小雅·宾之初筵》:“是日既醉,不知其秩。”《书·尧典》:“平秩东作。”《书·舜典》:“望秩于山川。”边,即旁、远之意。《汉书·陈汤传》:“遁逃远舍,不敢近边。”《史记·高祖本纪》载:“齐边楚。”边,陲也。《说文》:“边,行垂崖也。”《尔雅·释诂》:“边,垂也。”垂,也作陲。《左传·成公十三年》:“虔刘我边陲。”

释义 】 膀胱背部诸穴依次排列,秩序井然,该穴正当背侧最下边,因而名之。正与《诗·小雅·宾之初筵》“左右秩秩”之意相符。

提要 】 有疏通经络、强健腰膝之功,治腰痛、五痔、尿赤等有关胞宫之疾。

现代研究证明,针刺秩边穴可使孕妇子宫收缩增强,即时效果显著,起针后作用消失。其作用时间与静脉滴注催产素相似,因此认为针刺与垂体后叶催产素的分泌有关。电针秩边穴后,尿中17-羟类固醇含量增加,嗜酸性白细胞增多。

55.合阳

别名 】 无。

定位 】 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委中下2寸。

特点 】 属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 】 腰脊强痛,下肢痿痹,疝气,崩漏。

来源 】 本穴最早见于《甲乙经》。

释词 】 合,会合。阳,指足太阳经。

释义 】 本经自委中行来,出腘窝之凹,而达腨肠肌之凸。凡物体以凹陷为阴,凸突为阳。《内经》云:“膀胱足太阳之脉……其支者,从腰中下夹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本穴在膝腘下,为足太阳两支线相合之处,足太阳在背部左右侧,自附分穴分为内外两行,下行相遇于委中后,至此又复合为一支而下贯腨内也,故名“合阳”。

提要 】 有舒筋利节之功,主治腰脊痛、下肢酸痛、麻痹、寒疝、偏坠、女子崩带等症有效。其所治症,多为腰脊腿腹寒热偏滞之症,取本穴生热之阳,藉以抵御沉滞之阴,亦宣通瘀涩之意也。

56.承筋

别名 】 腨肠、直肠。

定位 】 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腓肠肌肌腹中央,委中下5寸。

特点 】 属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 】 痔疾,腰腿拘急疼痛。

来源 】 本穴最早见于《甲乙经》。

释词 】 承,有受义,迎也,又佐也。筋,指肌腱、韧带等。《说文》:“筋,肉之力也,从肉、从力、从竹,竹物之多筋者。”

释义 】 本穴在腨肠肌之凸,为足太阳之经筋。其别者,结于腨外,两者相合,为承受筋肉之力处,故名“承筋”,又名“腨肠”。

提要 】 有舒筋利节之功,主治胫痹不仁、脚腨酸重、霍乱转筋诸疾,腨肠主治筋,故本穴治症多在于筋,针之可使筋肉恢复承受作用。

57.承山

别名 】 鱼腹、肉柱、伤山、肠山、玉柱、鱼阳、肉付、鱼腰。

定位 】 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特点 】 属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 】 痔疾,脚气,便秘,腰腿拘急疼痛。

来源 】 本穴最早见于《灵枢·卫气》。

释词 】 承,有受义。《说文》:“山,宣也,宣气散,生万物,有石而高象形,凡山之属皆从山。”在此山指躯体之高重。

释义 】 以承筋之凸,喻山岭之巅,本穴犹在山麓之夹谷,承山巅气势下行,当挺身直立时,则分肉更为明显。质言之,本穴亦承于筋也。故亦治筋病。《神应经》:“在腿肚尖下,分肉间陷中。”是处形若山谷,因名承山。

提要 】 有舒筋利节之功,如腨肠肌转筋,掐之则愈。《金针梅花诗钞》承山条:“两腨任重可承山。”《铜人》:针七分,灸五壮,得气即泻,速出针。治头热、鼻衄、疝气、腹痛、痔肿、便血、霍乱转筋、痞痛等疾。

现代研究证明,针刺承山穴对室性早搏有效。用低频电脉冲刺激承山,配至阴穴,发现感传出现后1~2小时,尿量增多,尿中Na+ 、K+ 及环磷酸腺苷皆有升高。

58.飞扬

别名 】 厥阳、厥阴、厥扬。

定位 】 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直上7寸,承山穴外下方1寸处。

特点 】 为足太阳膀胱经络穴。

主治 】 头痛,目眩,腰腿疼痛,痔疾。

来源 】 本穴最早见于《灵枢·经脉》。

释词 】 飞,《说文》:“飞,鸟翥也,象形,凡飞之属皆从飞。”并有迅速之义。扬,有飞举之义。《说文》:“扬,飞举也。”《诗·小雅》:“载飞载扬。”《广韵》:“飞,翔也。”《史记·高祖本纪》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庄子·天地》:“使性飞扬。”《淮南子·精神》:“使行飞扬。”飞和扬都有腾起之意,飞又有意外之意。飞扬,是飞举扬起,斜行别出,脱离正轨之意。为步行不稳、经脉别出及魂梦颠倒之象。

释义 】 按本经之气,自委阳而下,所过委中穴位,深如渊涧,合阳、承筋如由巅至麓,承山则山下之夹谷也。委中、承山俱为阴象,迨至本穴则由承山横过腿外侧,亦由阴分转阳分也,突然跃起,状若腾飞,犹出潜飞跃之势,故名“飞扬”。

飞扬为足太阳之络穴,脉行至此脱离正轨,斜络足少阴,沟通司人身矫捷的阴跷与阳跷,功可祛风健腰,助膝行走。杨上善曰:“此太阳络,别走少阴经,迅疾如飞,故曰飞阳也。”

提要 】 系膀胱经络穴,别走肾经,有舒筋活络之功、宁心安魂之效,其所治症,除腿之疾患外,又治目疾、气逆,以及神不守舍,主治癫狂恍惚,魂魄扬飞。《素问·刺腰痛论》:“飞扬之脉,令人腰痛……”

现代研究证明,针刺飞扬穴能增强肾的泌尿功能,可使血钙增加。

59.跗阳

别名 】 付阳、附阳。

定位 】 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穴直上3寸。

特点 】 阳跷郄穴。

主治 】 头痛,腰骶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

来源 】 本穴最早见于《甲乙经》。

释词 】 跗,有足背之义。《庄子·秋水》:“蹶泥则没足灭跗。”《龙龛手鉴》云:“足上也。”通附,从属、靠近之意。阳,背为阳,上亦为阳。

释义 】 因足太阳之络(飞扬)别走足少阴肾经,阳气将尽,从此阳经已络于阴经,实有附属阳气之意,位于足阳明、足少阳之后,相与附丽而行,故在飞扬络穴之下,设此穴为跗阳。

提要 】 系阳跷脉之郄穴,有舒筋利节之功。以上数穴,俱有关于筋,以其俱近于腨肠也,此肌名曰腨肠,则其既关于腨,又关于肠,其治疗可知有关于筋也。

60.昆仑

别名 】 上昆仑、下昆仑。

定位 】 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特点 】 为足太阳膀胱经经穴。

主治 】 头痛,项强,目眩,癫痫,难产,腰骶疼痛,脚跟肿痛。

来源 】 本穴最早见于《灵枢·本输》。

释词 】 昆,山名,《吕氏春秋·重已》:“人不爱昆山之玉。”仑,指山名。昆仑,是我国最大的山脉。《释名·释地》:“一成曰顿丘,再成曰陶丘,三成曰昆仑。如昆仑之高而积重也。”《尔雅·释丘》:“三成为昆仑。”注:“成,重也。”即丘有三重,高大之象也。故高山皆可称昆仑。

《山海经·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百神之所在。”《淮南子·坠形训》:“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神异经·中荒经》:“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仙人九府治之。上有大鸟,名曰希有,南向,张左翼覆东王公,右翼覆西王母……西王母岁登翼上,会东王公也。”《史记·大宛列传论》:“《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昆仑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后汉书·卷二·明帝纪》永平十七年,“冬十一月,遣奉车都尉窦固……出敦煌昆仑塞。”唐·李贤注:“昆仑,山名,因以为塞,在今肃州酒泉县西南……周穆王见西王母于此山,有石室、王母台。”

释义 】 《子午流注说难》中说本穴:“乃是太阳所行之经穴,膀胱为水府,穴居足踝后,比井荥俞原各穴较高,昆仑乃水之高原。”足外踝突,较其他踝突为高。以昆仑山为最高山峰,取之以喻本穴。且兼该穴主治头部疾患,即上病下取之意。养生家称百会穴亦为昆仑,又有高大之意,故以“昆仑”名之。

提要 】 有疏风活络作用。以其位于上也,又以其为治头病之总纲也。窃唯百会之称昆仑,喻山之巅。本穴之称昆仑,喻山之麓也。更以本穴之气贯于巅顶,顺势下行犹昆仑之披沥百川也。故能治头痛、喘满及胎衣不下诸症也。揣本穴名义及所治各病,则对本经经气下贯有瀑然之势矣。

现代研究证明,针刺昆仑穴,可使不蠕动和蠕动很弱的降结肠下部及直肠的蠕动增强,并产生便意。针刺昆仑用泻法,对原发性高血压有降压作用。组织学观察发现,昆仑穴针感感受器主要是环层小体。据报道,在静脉肾盂造影中,配合针刺三阴交、昆仑、关元穴组,可提高有关病变的显影率,有利于早期诊断。

61.仆参

别名 】 安邪、安耶。

定位 】 在足外侧部,外踝后下方,昆仑直下,跟骨外侧,赤白肉际处。

特点 】 属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 】 下肢痿痹,足跟痛,癫痫。

来源 】 本穴最早见于《甲乙经》。

释词 】 仆,给事也,又卑称也,又副也,又御者曰仆。凡御者自处于偏旁之位,古时以君为主,为其臣者,虽太仆、仆射之官,亦仅一名从事耳。又古仕于公者为臣,仕于家者曰仆。《礼记·曲礼》:“则仆执策立于马前。”清初名儒史震林《西青笔记》云:“足莫捷于名仆。”《广雅·释言》:“参(san,音平),三也。”《易·系词》:“参伍以变。”参又骖也。《说文》:“骖,驾三马也。”后称驾四马者的左右两旁马为骖。《诗·郑风·大叔于田》:“两骖如舞。”笺:“在旁曰骖。”

释义 】 本穴在足后偏旁,犹仆役参乘;又因该穴主治腰痛不举,足跟痛痿,以及癫疾、转筋等诸疾发作之时,多身体弯曲,如仆人参见主人,必须使小腿屈曲有如参拜,方可便于取穴。

提要 】 系阳跷脉之本,功同昆仑。本穴治足病为主,主治腰痛不举,足跟痛痿,以及癫疾,转筋,弯曲形同行屈膝礼之状,故名仆参。

62.申脉

别名 】 鬼路、阳跷。

定位 】 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特点 】 八脉交会穴通阳跷。

主治 】 头痛,眩晕,癫狂痫,腰腿酸痛,目赤痛,失眠。

来源 】 本穴最早见于《甲乙经》。

释词 】 申,通“伸”,有矫捷之意。《六书故》:“申,古伸字,象胁背之伸。”《文选·班彪·北征赋》:“行止屈申,与时息兮。”《论语》:“申申如也。”即舒展自如之意也。同呻,又十二时之一,申时。脉,指经脉。

释义 】 穴在外踝之下,展足则开,为足关节屈伸着力之处,故名申脉。为阳跷脉之起始,为跷捷屈伸之主力。“申”与“伸”通,为整束自持之貌。肾在志为呻,张隐庵曰:“呻者伸也。”肾气在下,故声欲太息而伸出之。肾与膀胱为表里,在气郁不伸及气郁而呻者,申脉与复溜同取,每可收效。申,申时。十二时与十二脏腑相应,申时正是膀胱之时。故申脉穴可以认为是膀胱本腑之穴。

提要 】 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阳跷脉。有祛散风寒、舒筋活络作用,主治脚脖拘挛,腰膝冷痛。

63.金门

别名 】 无。

定位 】 在足外侧部,当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处。

特点 】 为足太阳膀胱经郄穴。

主治 】 头痛,癫痫,小儿惊风,腰痛,下肢痿痹,外踝痛。

来源 】 本穴最早见于《甲乙经》。

释词 】 金,为五行肺金之一,有肃杀之气,又兵象也。《说文》:“五色金也,黄为之长……西方之行,生于土,从土左右注,象金在土中形,今声,凡金之属皆从金。”又《易·蒙》“见金夫”注:“以其刚阳,故称金夫。”门,人所出入之处。

释义 】 与金生水有关。肺为水之上源,肺气清肃,膀胱之水气方可通调。金门者,肺金之气下通膀胱之门户,能助膀胱之气化也。对风木病有效,金可克木,所主多筋抽搐风木之病,意为熄风利水之门户也。

此穴在申脉穴前下方,骰骨外侧凹陷中,为足太阳之郄穴,阳维脉所别属之门,太阳经至此,临于垂末,将与少阴之气交接,犹时届九秋,阳利之气受遏,金风肃起,遏化阴和之气也。一变而为萧瑟之阴,故曰“金门”。

提要 】 系膀胱之郄穴,阳维脉之所生,有清热散风之功。主治癫狂,痫证,小儿惊风,腰痛,外踝痛,下肢痹痛。其所治症,为霍乱转筋、癫痫、尸厥、膝髓痠,兼取申脉可治头风、头痛,均取金之肃令之力也。所治与太白略同,太白亦金气也。

64.京骨

别名 】 无。

定位 】 在足外侧部,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特点 】 为足太阳膀胱经原穴。

主治 】 头痛,项强,目翳,癫痫,腰痛。

来源 】 本穴最早见于《灵枢·本输》。

释词 】 京,大也,巨也,有绝高之义。《尔雅·释丘》:“绝高为之京。”京骨,古解剖名。骨,为肉之核。此穴在第5跖骨粗隆下,赤白肉际处。杨上善谓:“京骨,谓外踝下近前高骨也。京,高大也。”

释义 】 小趾本节后大骨名京骨,即今之第5跖骨弓形而上凸,古称京骨,因而以其骨为名。穴在骨粗隆下赤白肉际,骨穴同名,如腕骨处穴名腕骨,束骨处穴名束骨意同。治症与申脉、金门略同。

提要 】 系膀胱经之原穴,有宁心安神、疏经活络作用。现代研究证明,艾灸京骨穴对胎位异常孕妇,可使腹部松弛、胎动活跃,有一定的转胎效果。

65.束骨

别名 】 无。

定位 】 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特点 】 为足太阳膀胱经输穴。

主治 】 头痛,项强,目眩,癫狂,腰腿痛。

来源 】 本穴最早见于《灵枢·本输》。

释词 】 束,聚也,又缚也,有捆、系之义。《诗·唐风·绸缪》:“绸缪束薪”,《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士皆释甲束马而饮酒。”《左传·襄公十九年》:“贿荀偃束锦。”注:“五匹为束。”故以五为一束。足小指本节曰束骨,其骨并排疏散,可受拘束。

释义 】 此穴在第5跖骨粗隆前方,跖骨小头后缘,是处骨形似束,故名束骨,能收束骨节缓纵诸病也。《金针梅花诗钞》束骨条:“腰髀如折臑如裂,穴名束骨真妙绝。”束骨之名,义有双关。

提要 】 系膀胱经之输穴,有清热利湿之功,主治癫狂,头痛,项强,腰背及下肢后侧痛。

66.足通谷

别名 】 无。

定位 】 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前方,赤白肉际处。

特点 】 为足太阳膀胱经荥穴。

主治 】 头痛,项强,目眩,鼻衄,癫狂。

来源 】 本穴最早见于《灵枢·本输》。

释词 】 通,通畅,疏通,洞达也。谷,阴象也,与穀通。

释义 】 本穴为足太阳膀胱经所流之荥穴,脉气通于足少阴肾经的然谷,本穴以下为“至阴”,张隐庵谓本穴“通于足少阴之然谷,故名通谷”。更以本经至此接近阴经,亦通谷为阴象之义。

提要 】 功能除结积留饮、胸满食不化,为足部通胀消谷之穴,可与腹通谷互参。有疏风清热之功,主治头痛,项强,目眩,鼻衄,癫狂。

67.至阴

别名 】 无。

定位 】 在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特点 】 为足太阳膀胱经井穴。

主治 】 头痛,目痛,鼻塞,鼻衄,胎位不正,难产。

来源 】 本穴最早见于《灵枢·本输》。

释词 】 至,有极、最之义。《易·坤》:“至哉坤元,万物资生”,“至,谓至极也。”阴,暗也,与阳对言。

《庄子》云:“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出乎地。”本经之气,由巅项下行,达于足末,犹肃肃出乎天也。复由本穴转足少阴,由涌泉穴上行,经然谷之然及照海之照,迨其入腹而有大赫之赫,即赫赫出乎地也。养生家喻头为天,喻腹为地。且本经含意,头宜清凉,即肃肃也;腹宜温热,即赫赫也。命门之火,即人身热能之源也。古人于穴位命名,本有深意在也。又考人之能否力强长寿,即根于命门火力盛衰,及肾宫水源盈亏,二者是否平秘。故古人有年垂百岁而能生子者。史载武王崩年九十三,而成王八岁,是武王八十六岁生子也。

释义 】 《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解精微论》:“积水者,至阴也。至阴者,肾之精也。”足太阳之脉从头走足,至此已阳尽阴生,交入足少阴之经脏矣,故即以至阴名之。至阴者肾脏之同义语,与经脉交接之处也。《素问·六节脏象论》谓脾、胃、大小肠、三焦、膀胱同为仓廪之本,为至阴之类,通于土气。足部为本经之终,土为足部之所践,亦与至阴之义有关。

本经自申脉以下,有阳极反阴、动极生静之意,故以“至阴”二字名其末穴。即谓本经之气,由此复行于阴分也。即《素问·阴阳离合》所谓“太阳根于至阴”之义也。杨上善谓:“至阴是肾少阴脉也,是阴之极,阳生之处,故曰至阴。”

提要 】 系膀胱经之井穴,有疏通经络、调整阴阳、清利头目、矫正胎位的作用。

近30年研究证明,至阴穴有矫正胎位的作用。针灸对横位或臀位(尤其是横位)具有良好的转胎效果。据观察,艾条灸至阴穴可增强子宫活动,同时使胎儿活动也增强,有助于胎位转正。子宫及胎儿的活动幅度、频率一般在灸后1小时或当晚达到高峰,异常胎位常在高峰期前后自动倒转。对矫正后复变者,再次艾灸仍能矫正。以灸第一次及第二次时的效果最为明显,灸第三次以后较差。艾灸无效者,多由腹壁过度紧张或松弛,或儿头固定于季胁下,或羊水量少,或因取穴不准、操作不当等因素所致。1979年灸法矫正胎位协作组总结了2069例,其中1869例得到矫正。臀位2041例,矫正成功1841例;横位28例全部成功。其中妊期超过34周者成功率仍达84.6%。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报道296例臀位孕妇,灸后成功率95.4%,矫正后的复变率为10.06%。

对矫正胎位成功的病例测定内分泌活动变化情况,发现妊娠妇女尿中17-羟皮质类固醇和17-酮皮质类固醇的数值,艾灸前即高于非妊娠妇女,艾灸后这些激素数值进一步明显升高。测定艾灸前后血浆游离皮质醇的数值,仍得出类似结论。提示艾灸至阴穴可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增强子宫活动,同时胎儿活动加强,有助于胎位的自转而得到矫正。动物实验表明:将经络学说与辣根过氧化物酶(HRP)轴突逆行传递方法结合,探索穴位与内脏相互关系的形态学依据,发现在家兔的至阴穴处埋入HPR干粉,则腰2 至骶1 后根神经节内有酶标细胞。在另外的兔子宫浆膜下埋入HRP干粉,发现胸11 至骶3 后根神经节内有酶标细胞,同时发现至阴的感觉节段性支配在子宫浆膜下感觉节段性支配范围以内,并重叠7个节段。刺激至阴能引起子宫活动增强,使腹肌松弛、胎动活跃,从而促使胎儿转正。低频电脉冲刺激至阴穴,配承山穴,发现感传出现后1~2小时,尿量曾多,尿中Na+ 、K+ 及环磷酸腺苷皆有升高。